六祖坛经讲记

 

发布: 2017-10-06 17:50:44   作者: 觉融法师   来源: 加拿大中华寺   

 


 

第三十讲

 


 

大家请合掌:

 


 

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(三称)

 


 

无上甚深微妙法,
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
愿解如来真实意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

 


 

大众请放掌。

 


 

  我们今天继续学习《六祖坛经》。《六祖坛经》我们连续已讲很长时间,已讲两年了,今年是第三年,上堂课讲的是机缘品,但还未正式进入机缘品的主题。

 

  讲法之前,首先我们还是要发心,发菩提心:为尽虚空一切众生、包括我们的父母、师长、乃至怨亲债主,皆能消灾免难、圆满成就自在解脱的佛果,而发心听闻佛法!这一切众生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,我们听闻佛法是为了一切众生解脱成佛这个目的而学习。有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努力,於现前有无利益?肯定有!譬如,去北京或downtown、某一终极目的地,中间会经过很多地方,但不以这些为目的,同时也会领受所经地的风光。我们以圆满成佛为目的,佛经里描述的圆满成佛果位:自在、圆满、福慧具足,乃人人所向往。而很多人现前想要什么呢?要身体健康、家庭和睦、乃至很多的财富、生活上无忧,许多现实的愿望,这些能否满足?佛教导我们:要知足常乐,不可贪得无厌,以解脱成佛为目的而学佛。若能认真学佛,心不贪求,则基本生活的一般心愿都会得到满足。故,学佛不仅可圆满成就佛果,还会身体健康。前提是要如法,按佛法讲的,至少做到五戒十善,而后修戒定慧,戒——五戒十善,定慧——修止修观,这样则心情愉快、经络通畅,身体不成问题,但要注意休息。有智慧定力即能处理好家里的关系,家庭会和睦;有智慧能明察市场运转及外在变化,维持生计,特别在加拿大,生活不会是问题。固然我们发心要圆满成佛,现前一般愿望还是都能满足。大家不要担心成佛遥不可及,这一果位理想崇高而远大,而对我们现前也有帮助!因我们以成佛为目的,在讲话做事心态各方面则能以此要求自己,生活会更圆满幸福。依佛法行持,烦恼则会更少,到位则生活无烦恼,因而我们要发圆满的心!若发心仅为身体健康,或保佑儿孙平安,这样用佛法的确太大材小用了!这是做一般事就可以达到的,而佛法在这个世间的真正作用就是解脱轮回!佛法传入中国前,中国已具备佛法的基础——儒教道教,即人已做得很好。佛法的重点不是要我们只做好人,或是升天,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解脱轮回之苦,这是佛法的重点!虽然佛法里也讲人天乘,但仅是顺带而已,要解脱成佛,一定要有人天的基础方可,若无做人的基础,学佛谈解脱是不可能的!学佛要以解脱为目的,不但要自己解脱,要以周围所有的、乃至一切众生解脱为目的,即发圆满的菩提之心。何为菩提之心?发心度脱利益一切众生,不舍一众生,若心中有:“这人对我不好,不利益他”,这样发心不圆满。不舍一众生,欲将他们都安置在圆满解脱的佛位,即为圆满的菩提心。只有发了圆满的菩提心,将来成佛才能达到一个圆满的结果。发心圆满,通过努力修行,结果才会圆满,故,开始一定要发圆满的菩提之心。发圆满菩提心后,通过努力修行,现时生活中需要的一切利益基本都能满足。因而首先要发心,发心正确,而后通过学习佛法,行为正确,身口意调整,结果才能圆满正确。所以,不仅是佛法,做任何世间事情也要首先考虑自己的发心,若发心不圆满,其结果即是发心的样子,不会圆满。

 

  像昨天慧证法师讲法一样,我们今天同样没几个人,因明新居士下葬,寺里许多居士都去为他送行。这是最后一程,即是非常难得的机会,相交几十年哪,大家都去为他送行,所以我们在座听法的就这么几位。虽人少,但大家发的是无上菩提之心听法,即便是一个人,我们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。加之我们可以观想:自己累生的父母、乃至一切冤亲债主、以及龙天护法均在我们周围一起听法。虽看起来人少,只要我们心量广大,则功德无量无边。若讲法中有一人能因一句话而体悟,那功德也无量无边。故讲法不在人多,这皆是机缘,我们大家一起学习,只要学习好了能成佛那就OK。

 

  我们讲机缘品,《六祖坛经》中机缘品是什么?是六祖度化弟子的一些精要公案及对答,弟子有疑问,六祖借助这个机缘给予点化。如某人有问题,他问,六祖大师当下解答,一点化,他顿时开悟。即他执著在何处,哪里不明白,六祖大师为其解释。机缘——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讲的法,令之开悟,是介绍别人如何开悟的,我们学习机缘品,即学习如何开悟。

 

  学佛,即是要成佛。佛如何成?佛在何处?佛说:人人皆有佛性。佛已成佛了,每个人都可以成佛。可为什么,佛早已成佛,而我们还没成佛呢?佛说:“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。”这即是原因。故知,成佛并不是於外边求个佛,而是通过学习了解我们的妄想执著,然后来清除这些妄想执著颠倒的东西,清理干净了,我们当下即是佛。故,《信心铭》讲:“不用求真,唯须息见。”不用去求,期望得个真实的,真实的从来没离开我们。要做的就是息念,当下自己的妄想执著,即妄见——错误的知见。六祖教化的这些机缘也是破除那些弟子的妄见执著,使之恍然大悟。

 

  请看74页,机缘品第七。

 


 

“师自黄梅得法。回至韶州曹侯村。人无知者。有儒士刘志略。礼遇甚厚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从五祖那里得到衣钵及心法后,回到广东韶州曹侯村,外人皆不知晓。有个一旧交——刘志略,供养六祖,居于其家,礼遇甚厚。

 


 

“志略有姑为尼。名无尽藏。常诵大涅槃经。师暂听。即知妙义。遂为解说。尼乃执卷问字。师曰。字即不识。义即请问。尼曰。字尚不识。焉能会义。”

 


 

  这个公案的关键在此——字与义。

 


 

“师曰。诸佛妙理。非关文字。”

 


 

  这位刘志略的姑母广东的无尽藏尼师,也是肉身不坏,修为相当高。她经常念诵《大涅槃经》,六祖大师当时已由五祖那儿得法归来,大彻大悟了,一听即知《大涅槃经》之义理,随之为其解说。无尽藏比丘尼有许多不认识的字,问六祖这些字怎么读。六祖说:“字我不认识,意思你不懂可以问我。” 无尽藏比丘尼说:“你字都不认识,还懂什么意思呢?” 六祖大师答:“诸佛妙理。非关文字。”诸佛的妙理,与文字无关。六祖大师三岁父亲就去世,与母亲相依为命,长大后以打柴维生,无机会上学读书,故不识字,因开悟了,故懂意思。意思与文字有何区别?文字——表达意思的工具,文字可有多种,而意思只一个。譬如:中文的“不”,英文为“No”,温州话也是“No”像英文。同样“吃饭”,福建话是“驾崩”,文字表达的方式不同,但皆是表达一个意思。文字能够表达这个意思,但这意思不等于就是这个文字。我们讲中文时,不懂中文的人就听不懂,这只是个工具。过去有很多年纪大的并没读过书,包括现在国外的华人,他们在外打工听人说多了,英文会讲不会写,他不认识字,但说他听得懂,他明白意思但不懂文字。而当今很多的大学生,文字读得很多,认识的字很多。佛教的《心经》:“观自在菩萨。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。照见五蕴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。。。”让这些大学生解一解《心经》的意思,他们像读天书样的,不懂,虽然有、无、空、他都知道,但里面的意思他不懂。故而,“诸佛妙理。非关文字。”虽然六祖不认识《涅槃经》的字,但他能听懂话,文字表达的意思他能听懂,所以他能解释,字不认识没关系。在此,六祖点明了文字与义理的关系,我们不要抠文字,要通过文字来了解其背后的真实意义。

 

  佛教有一赵州禅师的著名公案。唐朝时禅宗非常盛行,有人问赵州禅师:“狗子还有佛性也无?” 赵州禅师答:“无。” 学佛人大家都知道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为什么赵州禅师说“无”?在此,不要认为“无”即是没有,不要依文字来领会佛法。赵州禅师是个大祖师,很多弟子都在其他座下开悟,他不打妄语,但为什么说“无”?之后,很多禅师都参他这个“无”,而形成了一个关——称为“无门关”。到此,思想无法用,若辨析:“有的,怎么会无呢?”弄不通,将我们的思想一下截断掉。禅宗与一般教理方法大有径庭,教理是一步步地讲解,而禅宗祖师则看你执著在什么地方就破什么。狗有无佛性?众人均知有。但,何为佛性?开悟之人明了,没开悟的人根本不知。佛性是什么?佛性是种不思议的境界,是一切法的本质,并非通过思考,及口讲得出来的。以吾人之思想,经过有无是非辨析,辩不到,讲不出,无法以文字描述佛性的状况及各种形态,是超越我们所认知的范围。其实,赵州禅师是直接破我们的知见,“无!”一下打掉我们有无的知见,令我们从所认知的范围里超越出来。若利根人,一下超越出来,可将所有知见破除,回归了当下,此刻自己体认:心里无东西、无任何牵挂、执著、名相、是非判断时,那时是清净心,才是天真佛性现前的状态,现量的境界。故,过去祖师一棒打下去,或一句话令你无举措,左也不是,右也不是,即是逼着弟子的心契入这种状态。故而,“诸佛妙理。非关文字”,文字仅为工具。

 

  无尽藏尼师也非常有智慧,听六祖之言,立即惊觉:“噢,原来如此!”她太执著文字了。

 


 

“尼惊异之。遍告里中耆德云。此是有道之士。宜请供养。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。及居民。竞来瞻礼。时。宝林古寺。自隋末兵火。已废。遂于故基重建梵宇。延师居之。俄成宝坊。师住九月余日。又为恶党寻逐。师乃遁于前山。被其纵火焚草木。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。石今有师趺坐膝痕。及衣布之纹。因名避难石。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。遂行隐于二邑焉。”

 


 

  魏武侯即曹操,曹叔良是曹操玄孙,居于此地。无尽藏尼师遍告大家:“六祖了不得,乃得道高人,请大家供养!”有当地富豪、魏武侯(曹操)的后人曹叔良,率百姓来礼拜六祖。当时有个宝林古寺——即现在的南华寺。据载,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(公元502年)时西天祖师智药三臧率徒众到中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,途径曹溪(现南华寺处),感口中干渴,掬溪水饮之,觉水甘味异常,又四顾群山,一派峰恋奇秀的景像,叹曰:“此溪源必有圣地”,山水宛如西天宝林山之氛围,遂起建刹之意,并授记:“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於此弘化”,即预告一百七十年后六祖大师将在此弘扬佛法。中国很多的丛林,特别唐朝、宋朝、乃至更早,风水极佳,居之令人心旷神怡,故有“天下名山,僧居多”之说。为什么丛林皆位于这么好的地方?因过去祖师功行高深,会看何地适宜修道,会选取风水宝地,故这些寺庙都位于名山中。南华寺即是智药三藏为建寺立庙而选的风水宝地,当时称为宝林寺古寺,且授记:“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於此弘化”。当时建庙要需朝廷批准,韶州牧即将智药三藏之言上表奏闻皇上,皇上准奏,并赐名为“宝林寺”,因与西天圣地宝林风水相似。宝林寺建成后至隋末,因兵火而荒废。后六祖诞生,二十四岁得法,至三十几岁才开始弘法。后唐中宗派人到六祖处请教佛法,派工匠修缮宝林古寺,并将“宝林寺”改名“中兴寺”。

 

  改名之前还有一公案,六祖在宝林寺住持弘法时,因去曹溪的僧众很多,寺里地方小容纳不下,六祖便亲去谒拜地方上的一个地主陈亚仙说:“贫僧欲求老人借一座具的山地讲法。”出家人的座具长宽约等同于一个桌面,为一米八左右高的样子,陈欣然答应。二人出屋来到山中,惠能大师将座具往山上一展,刹时,座具尽罩曹溪四境。陈亚仙见景知六祖乃得道高人、法力广大,便倒身下拜道:“老夫愿献此地,永为宝坊,不用借了。”因陈亚仙布施了这些地故,宝林寺得以改名中兴寺,故现南华寺占地很大。

 

  过去新罗国(高丽)的金乔觉比丘(地藏菩萨)来九华山弘扬佛法,与闵公说:“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地方即可。” 闵公答应了。金乔觉比丘就把身上的袈裟脱下来,向空中扬去,一阵乌云遮住了阳光,整座山被乌云遮盖犹如被袈裟遮蔽一般。只见,有四个天王菩萨显身,威风凛凛地坐镇四方。闵公既惊讶又欢喜,把整座山奉献给金乔觉比丘,此乃得道高僧,他能感化龙天。

 

  唐朝皇帝笃信佛教,知南华寺是六祖的道场,於708年敕额为“法泉寺”,乃法之源泉。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,汉传佛教得以流传至今,其核心即禅,故名法泉。过去中国兵荒马乱,每几十年打次仗,改朝换代,战乱中寺庙难免不遭破坏。968年宋朝,太祖皇帝(赵匡胤)令修复全寺,赐名“南华禅寺”。至今六祖的肉身还保留在南华寺,听那些去朝拜过的居士讲:“六祖还像活着一样地栩栩如生。”

 

  中国当今国家主席习近平,其父名习仲勋。为什么他们家有如此大福报能出个主席?有个公案,习近平的父亲、母亲、及全家都信佛,习仲勋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时,有人破坏南华寺、破坏六祖的肉身,当时习仲勋为保护将肉身藏了起来,从而保全了六祖大师的肉身,这功德很大,故他积累了很大的福报!这也是个机缘啊,有人当官贪污腐败,这个机缘即会堕落,最后不得善终。有人当官体恤民生,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即是积累功德,得人天福报,若与佛结善缘,将来即能成佛,这些皆是机缘。

 

  前边介绍了宝林古寺的来源。六祖从五祖处得法后初回广东韶州曹侯村时,宝林古寺已荒废了,当地百姓、包括曹叔良大家共同发心,于故基上重建寺庙,请六祖大师居之、讲法。寺建成后六祖仅住了九月余,又为北方恶党得知而追逐。

 

  当时有个公案,即五祖传法及衣钵给六祖,五祖的徒众得知后,几百人南下追六祖,跑得最快的是惠明禅师,他原是个将军。他第一个追上了六祖,六祖见他追来,即将衣钵放在石头上面,想:“此衣表信,可力争耶?”自己隐藏于草丛中。惠明禅师见衣钵在石头上面,就去拿,衣钵看起来很轻,而他原是个将军,却拿不动!经此机缘,他立刻警悟到:“衣钵是表法的,不可去抢!”马上生起惭愧之心:“不该抢,应求法!” 乃唤云:“行者,行者,我为法来。不为衣来。”为什么叫行者呢?因当时六祖大师还未剃度,只是庙里带发修行的人,但他根基很好,已得佛祖之心印,故可为祖师,而神秀大师还不行。六祖大师见他诚恳为法而来,遂即出来,坐于石上。六祖云:“汝既为法而来,可屏息诸缘,勿生一念,吾为汝说。” 良久,谓明曰:“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”即无好坏诸分别时,当下能知的、明明了了的,那个即是你的本来面目。禅宗修行人就是要明心见性,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!

 

  我们大家每人都走路、吃饭、睡觉、忙这、忙那,都知道是“我”,“我”要得到这个,“我”要得到那个,“我”想做这个,“我”想做那个,但究竟什么是 “我”?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?我们能把自己弄清楚吗?生下来,就知道有“我”,但到死时,都不知道什么是“我”!真是糊里糊涂过一生!佛法教导我们:要认识真正的“我”是什么。身体是“我”吗?身体会坏的,四大组成,地水火风,时时在变化,这不是。心、思想是“我”吗?思想,过去的已过去,未来的还没来,现在的在念念不断变化。现在想这个,一下又想那个,一念接一念。若你认真去找“当下的心在哪里?”又好像没有了。什么是真正的“我”?身不是“我”,心亦不是“我”,难道就没“我”吗?没“我”,那谁又知道没有呢?禅宗让我们在这里观察,一定要观察到生命的真相,观察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

 

  六祖大师知道惠明的机缘,他在五祖那里学习多年,功夫很好,直接告诉他:“当下不思善,不思恶,那个明明了了的清净心,即是你的本来面目!”直接告诉他,这也是个开悟的机缘,故惠明禅师当下开悟:“噢,原来如此!”在五祖那里学了那么多年都不知道。而后惠明禅师说: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”自己知道这水是冷的还是热的,但水冷热程度无法与人表达,只有自己感觉,所以他悟道了。悟道后,惠明禅师在六祖指示下去蒙山度化众生,后为避讳而改名道明。为让六祖能安全继续赶路,惠明禅师回去告诉后面追赶的人们:“前面没人,我已看过了,定是从其它地方走了。”骗走了其他人。

 

  六祖在宝林寺住了九个月后,又被这些人得知而赶来。六祖大师是菩萨慈悲,不与这些人争,随即躲入山中。那些人恶到什么程度呢?放火烧山!“被其纵火焚草木。”那些人一旦贪嗔痴心起,为名为利,手段无所不用其极!得到衣钵,他们即可推出个祖师而获得众多的供养,他们为利益而来,不是为法,为了利益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,故放火烧山,六祖大师“隐身挨入石中得免”。山里恰好有块大石,石上有个洞,不很大,挤进洞可免于被火烧到。此石现还在,上面留有六祖大师趺坐膝痕及衣服的布纹,由此可见六祖大师当时之功力极深,“因名避难石”。六祖是神通广大的菩萨。若是达此等功力,唯有禅定力而没明心见性之凡人,动一念嗔恨心,即可杀死所有放火的人。故古人言:“宁搅千江水,勿动道人心。”

 

  佛经里讲过这样个公案:佛托钵到一处,见千里荒无人烟。弟子请问:“为什么这里会这样?”佛告诉他们:过去这里非常繁华,人很多,但因一个机缘人都死光了。为什么呢?佛继续讲:过去有一仙人在此修道,修忍辱,有人去求这个仙人解决世间问题事情,如家里不顺,仙人告诉来人吐口吐沫在他身上就好了,因他修忍辱有功德,可回向给来人。当官人有事找他,仙人告诉他在他身上倒桶水,功德回向给此官人,问题也解决了。国王有事找他,仙人叫国王在他身上倒些大粪,事情也解决了。而后,此事全国的百姓都知道了:这里有个忍辱仙人,只要往他身上吐吐沫、倒水、乃至倒大粪损害他,什么事情都能解决。但这些人并不知道,先前来的人皆是在仙人允许、认可情况下才可以这样做。后来的人们则不管三七二十一,只要为了自己能够好,都去向仙人身上吐吐沫、倒水、倒大粪。。。仙人还未证得无漏果位,定力有限,而这些人均未得到他的允许就这样做,他承受不了,动了一念嗔恨心:“这些人全该死!”之后,这些人慢慢地全部死光了,成为千里无人的荒凉景象。切记“宁搅千江水,勿动道人心”之重要。

 

  当今也有这样的例子,有人去布施,把东西送给大家吃,但贪图利益的人,不顾一切上来就抢。“你来送,我就抢。”每人都想得到,每人都想得很多,每人都抢,为自己的利益,不管他人。有个小孩发好心去布施西瓜,那些人上来就抢,小孩气得把西瓜全都砸破了:“不送给你们吃了!”本来是件好事情,若是大家像加拿大这边的人一样,很nice,排队一个个的来,知足常乐多好!所以,不能为自己的利益去动人家的心,差不多即可以。

 

  没有证得解脱的禅定,即会有此危险。动一念嗔恨心而杀死众多人即是堕入魔道,对这个仙人自己亦是很大的障碍。六祖大师则不然,他是个得道的高人,已经成就了,他菩提心是圆满的,具有广大慈悲心,宁可自己受伤,而不会去伤害任何众生。尽管这些人放火烧山,他自己躲到石洞里,而不动心去伤害这些人,因他悟到了一切皆有因,这也是他前世的业。菩萨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孩子,虽然很顽皮,但将来皆可成佛,因而不可能去伤害众生,只会救度。有时,救度的机缘不成熟,暂时放一边。故而,六祖大师“隐身挨入石中”得免此难。过此难后,六祖即依照五祖先前的指示前往广西的怀集与广东的四会一带,躲在猎人队里,同猎人在一起待了十几年。

 

  六祖避难石洞中的膝痕及布纹痕迹这一现象,在祖师阿格旺波上师的自传里也提及。他已早开悟,早晚观修脱噶,功力很深。一次出定后,他感觉心非常清净,失手将密宗用的金刚铃掉落于坚硬的石头地上,顽石上竟然印下了铃的痕迹,而铃上居然也留下了石头的形迹;在已枯竭的水井中扔入祭龙食子,结果酥油糌粑做的鱼儿霎时变成活生生的,突然间泉水也汩汩涌出。。。所以,一切为心造!天主教称:人是上帝创造的。如若凭借功行可令假鱼成活,即可这样诠释,亦可说是他的化身。西藏一些典故里讲,祖师在禅定中看到文殊菩萨眉间的光射到某地去了,即追过去,那家刚好生了个小孩,这个小孩非常聪明,祖师即知这个小孩是文殊菩萨的化身。六祖大师的名字惠能,不是五祖给取的,是他刚出生的那天,半夜两个出家人敲门专门给他送名字来的——叫惠能。六祖大师生下来不吃母亲的奶,靠吃天人供给甘露养大,看不到送甘露的人,半夜只见小孩的嘴在动,慢慢就长大了,故六祖大师有很多的奇迹。阿格旺波祖师把铃掉落地下时的境界如何?据传记记载:“一切执著觉受的妄念糠秕样地全然脱落”,在修行的过程中,感到所有妄想像糠样的全部消融脱落了,“觉空赤裸智慧的境界”,觉空赤裸了,当下心中无一丝妄想,无一点执著,以禅宗话即,“赤裸裸、净洒洒,一丝不挂”,“贪著境与有境的分别念消逝无迹,于光明大无念的状态中无限安恬!”心非常自在,他这种状态,佛教称为“正定”,安住于正定之中,真正很深、出世间禅定,完全赤裸了自己的本性。不知不觉中半日已过,其侍者过来说:“我以为你病了,原来是在睡觉。”即点火做饭,烧柴的噼啪声将他从定中惊醒,因声音的激发,令智慧更深一层。出定片刻之后,“通彻之智慧显发出来,”功夫一层层地上去了,“往昔对显法的执著自然消融,对无自性的显现无有分辨之意,亲见极为细微的微尘在刹那不断地生灭变化,”亲眼目睹那些极细微的分子、原子,以及其生灭地变化。佛说:人观一杯水,佛观千万虫。“一切粗细之烦恼均泯没了踪迹,觉力择法妙观的殊胜智慧自然爆发出来,高深地道的外内不共证相皆能亲自体悟到,证得一切显法无自性的道相”。我们知道一切显法无自性,可碰到桌子还是个桌子,无法改变它、无法透过它。当时,阿格旺波祖师证到了一切显法皆无自性、皆为假相,证量达此即可做到:铃落于石头地上时,使铃留有石头纹,石头留下铃纹,物物互融。据经典讲,此时可穿墙透壁,桌子、墙壁对他无有障碍,他可穿墙而过如同虚空,显现此等神通。其实,按禅宗祖师讲,这不算是神通,对我们不知道的人而言,认为这是神通。心清净到那个程度,修到那个地步即可做到这点。由此可知,六祖大师当时已具极高修为,不愧为一代大祖师!

 

  六祖因恶党寻逐,而隐身挨入石中,可见六祖大师的菩萨心行,为吾人树立了修行的榜样。一般凡夫均是恶来恶对,你对我恶,我以恶还之,而菩萨不然,菩萨是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。菩萨借助境界,磨练自己的心性,不会动念起贪嗔痴的心:“别人对我不好,我不会对别人不好,我修忍辱,正好磨练自己的我执。”无量劫来,我们造了无量的业,为什么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不如意?作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有生老病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。。。无量的苦恼,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有执著,有很多的业。如何消这些业?要想成佛,这些业要全部消掉!业不是固定的东西,是我们自己执著的习气,即是执著。执著一天消不掉,就一天成不了佛!修行的过程,即是把自己的执著完全打磨干净,打磨干净了,即成佛了。故,开始真正地修行,即是开始打磨自己。未修行前,我们不知道,不懂佛法。现在学佛法了,知道了,应该如何做?应以佛法来要求自己、打磨自己、对照自己。如何知道自己不如法?知道自己有业障?平时在家,感觉好像没有,一遇境界即会发现:“哎,这人讲话我不舒服。”“那人做事我不如意。“这人好像对我不怎样。。。” 其实我们感受的这些,皆是自己的业障、执著。外在现象只是将我们习气钓出来的一个助缘,并不是因别人这样或那样令自己不快乐、难受,而是由于我们自己有业障、执著的习气,才会不快乐,根源在执著习气、业障上。若自己心量非常广大,心中无执著,旁人笑也罢、哭也罢、骂自己也罢、打自己也罢,皆无关系,不会生烦恼。有执著,才会有烦恼,故烦恼的根源是我们自己的执著。通过学习,要认清这点:为什么会有烦恼?因有执著。虽然我们也在修行,但修行还不到家,定力智慧很有限。当习气超过我们的定慧力量,烦恼即会生起。有时别人讲两句还能承受,因在自己定力智慧范围内,可化解掉,故不会觉得烦恼。但若有人骂自己,触动了最执著的地方,那就受不了了,暴跳如雷!说明已超过了自己承受的范围。要认清:虽有这个因缘遇到别人引起自己的烦恼,但根源还是自己有执著,若自己没执著,即不会有烦恼,故,要从看住自己烦恼执著处下手!烦恼一起,立即用上佛法。佛法方法众多,我们现在既然学《六祖坛经》,要立即观察辨析:这引起烦恼的根源是什么?今天学了大家都知道,引起烦恼的不是别人,而是我们自己的执著,所以要从自己的执著,起心动念下手。首先,不要想:“这个人对我怎样。。。这人我要怎样。。。”不要把心思花在别人身上,将此心砍断。这不是别人的问题,是自己的问题!起了这些不好的念头,要马上砍断。然后生起感恩心:因为他把自己的执著钓出来了,让我认识到自己有这个业、这个执著,我感恩他!现在正是自己除这执著的时候,是解脱的时候。只有执著的习气出来了,才有办法去除。除一次,熟练一次,心量扩大一次,智慧提高一次,自己的力量即能增强一次,借助破执著来磨练自己的力量。像平时锻炼身体一样,越过的障碍越多,力量增强越快。历事练心、借境修心,靠什么方法?戒定慧。戒,身口意三业符合五戒十善,不能给别人造成伤害;定,不随妄心转,提起佛号,不要讨厌这个动的心,因它一直随着习气在动,不要去管它,知道这是妄心,是自己的毛病。作如是想:无史劫轮回就是因跟着这个妄想走造下很多业,才会如此苦轮回於今。要解脱就不能听它的,因为它是贼来偷自己功德,破坏我们的,所以不能听自己这个妄想执著,要听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的。释迦牟尼佛解脱了,如何解脱的?不听妄想执著的!自己也要这样解脱,提起佛号念佛,阿弥陀佛!人烦恼时: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很急的念佛,不得力!找个清净地方歇下来,缓缓地:阿弥陀佛。。。很柔软,很轻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心静下来之后即知,这些皆是业缘,有智慧,下次不要生气。这些事情处理多了,每遇一次即长一次定力智慧,逐渐会转变。有个居士跟我讲:“我也没怎么修啊,那人跟我讲了句话,听是到了,但没什么反应。”以前别人讲一句话,他马上会跳起来的,按此方法通过一段的修行,他说:别人说了什么,他没反应。说明平时通过此方法,他心量扩大了,定力智慧增强了,自然起免疫作用,心不会挂碍在这里,即他的那种执著、业消了。六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,要向六祖学习。虽然我们做不到六祖那样,火也烧不了,但我们可在平时境界中这样慢慢磨练。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到,若做不到,遇事起烦恼,还想跟别人多争几句,则称为有漏,即自己的功德因知见不圆满而漏失掉,很难进步。若能做好戒,而后又於定力智慧方面着手,功夫即会很快地得以提升。功夫提升的快慢取决于戒这个基础,戒的基础越牢固,修行功夫提升地越快。修行较好的,一般话少,默默发心做事,平时严于律己,管好自己的言行,不多说,不多管旁人。别人讲他什么,自己忍着,笑话他,也不会与他人对抗。不知不觉地,他讲出来的话,做出来的事成就那么高。我们国内有个居士修行没几年,师父教他怎么做,他就怎么做。平时,除了佛法什么都不谈,默默地做事情。几年之后,他说:“我要走了。”预知时至,而后烧出了很多舍利。所以,真正在法上的人平时总是默默地,看好自己的身口意,若要真正解脱,定要如法修持,这样做一分才有一分功德。

 

  下面讲法海的机缘。

 


 

“僧法海。韶州曲江人也。初参祖师。问曰。即心即佛。愿垂指谕。师曰。前念不生即心。后念不灭即佛。成一切相即心。离一切相即佛。吾若具说。穷劫不尽。听吾偈曰。即心名慧。  即佛乃定。定慧等持。意中清净。悟此法门。由汝习性。用本无生。双修是正。法海言下大悟。以偈赞曰。即心元是佛。不悟而自屈。我知定慧因。双修离诸物。”

 


 

  法海禅师乃六祖大弟子之一,此本《六祖坛经》是法海禅师笔录六祖的讲法整理而成,故第一个即是法海悟道之机缘。法海初参六祖即问:“即心即佛。愿垂指谕。”这个心就是佛,他不理解,故请教六祖。对我们而言,何为心?概括而论,吾人皆有之心脏——叫“肉团心”;再之我们的思想、思虑,如“我心里难受”,“我心里快乐”——称为“缘虑心”;一般人只知“肉团心”和“缘虑心”,而不晓得还有一个“真如妙心”。西方心理学是专门针对缘虑心,研究心里变化过程的一门科学,而印度佛教唯识学则在中国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巨大深远影响。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归来,所翻译的经典以唯识居多。佛教的唯识学中极详细地专门讲述了心里的变化,世界上任何心理学著作(包括黑格尔),都不及唯识阐述地深入、详尽、透彻,故而当今世界各国心理学教学,皆视佛教唯识学为重要参考。唯识的《大乘百法名门论》、《成唯识论》、及《八识规矩颂》将心识的变化状态、不同的相貌、不同的作用介绍得极为详尽。后面有个机缘,一禅师向六祖请教有关转八识成四智的问题,到时会给大家介绍些有关八识的内容。这些的心理变化运作总称之缘虑心、思想,而众人并不知这个“真如妙心”。无论何心,禅宗不管那么多,“即心即佛”——当下这个心就是佛!直切根源,如何理解?何为“佛”?大家理解的“佛”是什么?佛像。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,我们没见过。两千五百年,是南传——斯里兰卡、缅甸那边的说法,以中国史记记载,於今三千四十四年,从周朝至今。释迦牟尼佛在那时成道,是佛。佛是如何成的?他的心已经觉悟了。佛为印度文字,译成中文即觉悟。成佛之人称为佛陀,单个的“佛”字为觉悟,故知“即心即佛”,为即心即觉。我们有觉吗?有!若人捏你一下,会觉得痛,若人骂你,听到会觉得苦,这即是我们的觉!但我们的觉与佛有何不同?我们的觉称之为“不觉”、“妄觉”、或“感觉”,不是真正的正觉。是否在我们的感觉之外另有个正觉?没有!即我们当下的感觉,若我们认识它,破除了妄想,它的本性,如知道痛的这个,立即追进去:“谁知道痛?”知道痛的当下,它的核心,真实的一面——真如妙心,就是我们的佛性。如何认识这个觉呢?我们只知道痛痒、可听到、闻到,而不认识自己的佛性。六祖惠能大师在此教导我们:“前念不生即心。后念不灭即佛。”若要知道“即心即佛”,如前所述六祖对惠明禅师所言“不思善,不思恶”,即面对当下事不动思想,不生念头,妄想杂念均不生,即刻安静下来,心中无一丝牵挂。有人会说:“心中无一丝牵挂,不是什么都没有吗?”“后念不灭”,谁知道这个没有?这个消失了吗?从这儿入门,破妄显真!可以讲,六祖大师在此教我们止观,虽然简单,但这两句一个是止一个是观。“前念不生”——止一切妄念,心不动,不动的当下去观察:“谁知道不动?还有什么?”此刻,一切现象悉皆消失,“觉后空空无大千”,亦如《心经》所言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色受想行识。“后念不灭”——当下之心明明了了、活活泼泼,这是什么?于此,去体会去认识。这是什么?这即是我们本源佛性!没有别的。《圆觉经》讲“以幻遣幻,非幻不灭”,有生灭的皆是假相,我们的身体心念、外在的一切均为假相。看破这一切后,会发觉自己当下的心还在,无一点牵挂,从未生灭,始终不动,活泼泼。“非幻不灭”,不生灭的,不是幻境,是真实。六祖大师这两句是让我们会到“即心即佛”,并不是讲道理。“前念不生”,我们第一要做到 “不生”,第二要深入观察、体悟。

 

  外道与佛教有何区别?外道是心外求法,外道有五神通,天眼、天耳、神足通、他心通、及宿命通;佛及祖师们具六种神通,多个漏尽通,区别在此。何为漏尽通?即认识了事物的本质,认识了佛性,从根本上转变了自己的认知。就外道而论,虽有深厚的禅定功夫,但并没认识事物的本质,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凡夫,认诸物为实有,功夫亦然,一切均为有实,不知一切如梦幻泡影。只因功夫上来了,故他们于某些方面可超越常人,如寿命、天眼、天耳、及神足,能够飞行。外道皆愿去能量足地方打坐、吸取能量。虽有功夫,但他们认知还停滞于凡夫未变,所以是心外求法,因此功力会退失。譬如定力,一旦遇到外界干扰,其定力即会消失,定力一失,功能亦失。佛经里有个公案,他飞在天上好好的,看到国王带着群宫妃在玩,看到美女那么漂亮,心念一动,即掉下来。前两天我在一居士家,他谈到:一个人表演穿墙透壁,也是神足的一种,定力达到某一程度即能穿墙透壁。当他穿过两、三道墙后,至第四道墙时,头出来了,脚未进墙,身体在墙里,过不去了,心动了,最后变成化石样的停在那里,这即是外道。他没真正地证到认知上面,只凭借定力专一力量。“前念不生”,他有止的功夫,一旦遇到机缘,心力跟不上,或有人破他的法,让他心动了,心一动即废了。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在此。

 

  何谓佛法?真正的佛法可由四法印及一法印来印证,南传皆为四法印——苦空、无常、无我、涅槃寂静,这四个法。讲的法是否围绕这一核心,以涅槃寂静、解脱生死为目的的,是佛法。若不以此为目的,虽然讲慈悲、友善,均与佛法无关,这只是些基础,若求其它目的,则是心外求法。一法印即是明心见性,是否以明心见性、觉悟、了知自己生命之本质为目的。觉悟了本质后,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认知。对世界的认知、对人生的认知转变了,跳出实有的观点,如此才能超脱轮回。若始终没改变认识,没认识事物本质,是不能出轮回的,但念佛除外。念佛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,念佛达到一心之后,虽没开悟,求生到西方,只要生到西方即不会生烦恼,不生烦恼即不会退转,而且在阿弥陀佛座下,听阿弥陀佛讲法,由阿弥陀佛点化开悟。虽然不要求在这边开悟,但到阿弥陀佛那边同样需要开悟才能解脱,只是时间问题,是不退转的。所以说,净土法门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把我们解脱的标准降到了最低。末法时代念佛往生西方,并不是末法时期伟大,而是我们末法时代人的根性实在太差,只有以阿弥陀佛这一法门的愿力比较容易能够解脱。

 

  大家知道了佛法的核心,“即心即佛”。“前念不生即心”,止息一切妄想; “后念不灭”, 当下体认:“谁知道不生?”“谁知道没有?”参进去。今天我们是讲,明天下午,每个人都坐在那里,学坐禅。何为禅?即师父们帮引导,通过这些方法,自己去观察:“谁知道不生不灭?”“谁知道没有?”自己观察会发现:“身体是假的,心也是假的,我没有了。那知道没有的是谁?”即这样地深观。会讲坐禅方法,让大家坐下来自己观。坐禅,即进入实修的阶段。以后争取每个星期天,无论人多少,都能组织禅修。为什么?虽然中华寺是净土道场大家念佛,其实,念佛与参禅一点不矛盾,并能相辅相成。过去很多的净土祖师,皆是开悟的禅宗祖师。为什么他们开悟后侧重宣扬净土呢?因参禅需很高的根基,净土比较容易,且禅宗的祖师一旦开悟,即了知念佛的妙用。念佛其实很巧妙,也是一种坐禅的入门方法,既省力又巧妙,故古德讲“净土宗是暗合道妙”。不会参没关系,就先坐在那里,前念不生干吗?念佛,但不要出声,心里: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”先静下心,心静到一定的程度,有止的力量,有心力了,若有妄想,即可去观察:“妄想从哪里来的?”“谁知道这个妄想?”妄想像黑暗中的幻景,若这个房间不开灯,一进来:“哇,好黑呀!”好像前面有个什么东西,灯一照,什么都没有。返观即如灯照一样,来个什么一照马上消失。参的过程,既是观照的过程,又是破的过程。於参的过程中破尽一切妄想,即如皮肉脱落尽,唯露一真实。通过观察,把自己的执著、妄见、不正确的观念,一层层地破灭掉,这即是参禅。要直接指向:“谁?念佛的是谁?”近代参禅皆是通过念佛将心静先下来,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”而后:“念佛的是谁?”“谁在念佛?”“这个我是谁呀?”通过此方法参进去,慢慢地深入。。。此过程也是破妄想、破烦恼的过程。若具有参禅智慧,会于平时生活中,看开很多,在念佛中遇到妄想也不会怕。一观:“噢,假相!”念佛也会得力。若没智慧,念佛会很辛苦。“啊,妄想都来了!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”要与其对抗样的,很辛苦。若有智慧则:“原来是个假的,我已观察过了。”一观即没有了,有这个智慧即会轻松:“不要理它。”“ 阿弥陀佛,”一起来马上即消掉了,念得很轻松,故,通过参禅来辅助我们念佛。参禅,最后回向还是要回向西方净土。虽然我们生命不息,但轮回很苦,我们生在末法时代,有幸遇到佛法,争取这一生超出轮回,大家都求生西方!无论根基好坏,先拿个保险,求生西方。到西方后,有大愿力、有本事的再来,没本事的多待些时间。所以要学这个方法——止、观,认识自己的本性根源。今天我们讲到这里。

 

  以此讲法、学习、听闻佛法的功德,回向我们的历代祖先、父母、师长、乃至冤亲债主都能够圆满解脱成佛!

 


 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