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

 

发布: 2017-10-06 18:23:52   作者: 觉融法师   来源: 加拿大中华寺   

 


 

第三十一讲

 


 

大家请合掌:

 


 

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(三称)

 


 

无上甚深微妙法,
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
愿解如来真实意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

 


 

大众请放掌。

 


 

  阿弥陀佛,诸位法师、诸位菩萨,我们今天继续学习《六祖坛经》。上次讲到机缘品,第74页。

 


 

“僧法海。韶州曲江人也。初参祖师。问曰。即心即佛。愿垂指谕。师曰。前念不生即心。后念不灭即佛。成一切相即心。离一切相即佛。吾若具说。穷劫不尽。”

 


 

  法海禅师乃六祖大弟子之一,此本《六祖坛经》是法海笔录六祖平时讲法汇集整理而成,故机缘品第一个即是法海参六祖的公案。法海为韶州曲江,广东人。初参祖师即问:“即心即佛。愿垂指谕。”问及佛法核心问题——即心即佛。为何学佛?六祖大师处参五祖时,五祖问:“欲求何物?”六祖答曰:“惟求作佛。不求余物。”每人学佛都有个目的,应当都有很好的发心——作佛、成佛。既然要成佛,就要知道如何是佛?祖师有这样的教授——即心即佛,什么是佛?心就是佛。但法海禅师不理解:为什么心就是佛呢?启请六祖大师开示。

 

  我们这里分开解,后面先不谈。众人所了解的心是什么?所理解的佛是什么?一般人所了解的心只一个——肉团心,身体的心脏。其实,我们的心不只这一个,还有众人之思想,佛教中的专用名词——缘虑心。攀缘、思虑,我们的思想,有人讲:“我心里很难受”,“我心里很不舒服”。。。此乃思想作用。肉团心及缘虑心的本质是什么呢?也就是,缘虑心从何处而起,靠什么运作。佛教讲,真如妙心即是心的本质。如,像近代虚云老和尚参禅,参“念佛的是谁”。为何参“念佛的是谁”呢?因近代修禅人均从净土入手,先念佛,念至心静后会产生疑问:“谁在念佛?”念佛令心静,起到止之作用,心不攀缘,回归当下,斩断一切妄念,慢慢地放松,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”心安静之后,无妄想了,心中有疑惑未觉悟,此时微微提起一念:“谁在念佛?”这么去参。念阿弥陀佛佛是思想活动,也是一念,是缘虑心。这一念从哪里起来的?从究竟角度而论,这一句佛号还是一念妄想。既然是一念妄想,为何还要念呢?众人平日习惯于攀缘,一下子做不到无妄念、不攀缘。佛具大智慧善巧方便,教给我们这个方法——一念代万念,即以佛号这句万德洪名代替众人的一切其它妄念。念佛首先令众人心归一处,不散乱,心定下来,心止住后,才可以进一步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、其本体,故由定而开智慧,由止而启发慧观,所以是必须的行门。如无止的力量,而要起智慧观照,甚难。近代许多禅宗修行学人参祖师时直接问问题,需要具慧观。研究这些公案可得知,这些学人在参禅宗祖师之前已研习几十年的教理及打坐多年,于某关键处不理解、不能透过而去请教祖师,故只一句“如何是佛?”像云门等禅师,经律论三臧皆精通,只关键问题不知道,“如何是佛?”禅宗祖师不用跟他们讲道理,因这些人都懂。来人一开口,祖师一个巴掌打过去,或一脚踹过去,他即开悟了。许多人不理解:这些人学了这么多都不能开悟,为什么祖师一巴掌打下去就能开悟?这些学人平时在比量、思维里面,于境界有所住。当他向祖师求教,祖师方式炯然不同,即刻将其打懵、思路全部打断。祖师们具摄受力、证量、大定、观察准确,不同于凡人打人,祖师打学人其实是将其妄想打掉。不像凡人心浮于表面,这些学人已具很好禅定功夫,妄想被斩断,使其契入本来境界,而悟道。禅宗尤其是马祖,学人问他:“如何是佛?”答曰:“即心即佛。”令其立即开悟。要么什么都不说一巴掌打过去;要么一脚踹去,即开悟了。祖师智慧的法眼看得极准,见学人落在何处,一棒打下去,令其契入本来面目——真如妙心,使学人悟道:“噢,这即是佛!”成佛从何处开始?从认识自己的真如妙心——明心见性,这是成佛的因地佛,由此开始解脱生死。

 

  法海知道“即心即佛”,但究竟何为“即心即佛”不明了,在此卡住了,故来请教六祖。前面所讲心,佛。教理上讲何为佛,大家了解的是: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南传讲两千五百年前、汉传讲三千四十四年前,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圆满彻悟了宇宙人生之真理,成佛了——断尽了一切的烦恼,证得了一切的功德,成就无所不知。佛不是无所不能,佛不度无缘之人。从本质到外在事物变化之一切,佛皆知道,且超脱出一切假相。这是我们一般了解的佛,以及阿弥陀佛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从文字讲,佛是觉、觉悟、大觉。成佛之人,称为佛陀,释迦牟尼佛是成佛之人。佛具本觉、始觉、究竟觉。本觉是一切眾生本来就有的觉性、佛性,但凡夫不知晓,此觉性与佛无纤毫之差,凡夫於佛不少一分,佛於众生不多一分,这是本来就有的觉性,故人人皆可成佛。若觉察这点,开始向此方向努力用功,著手观察觉悟宇宙人生,看破一切妄想,称为始觉。彻底究竟圆满觉悟了,称之究竟觉。这是从文字讲,但从何着手?还是在我们的心。觉是什么?“即心即佛”—— 实为即心即觉。六祖大师讲:“前念不生即心。后念不灭即佛。”与一般讲教理的祖师不同,六祖直接把我们的心带进功夫里,令学人直接用功,不只讲讲而已,不讲什么条条框框。前念不生,何为前念?可理解为现前这一念,我们现前这一念在何处?有吗?生了吗?通过这个方法去返照,问自己的心:“当前一念在哪里?”

 

  二祖慧可禅师参达摩祖师时,说:“我心未宁,乞师与安。” 达摩祖师回答道:“将心来,与汝安。” 慧可禅师不安的心即是现前一念。一般人做事悉皆为现前一念所左右,现前一念“饿了”,马上想到即是要吃饭;见到什么不舒服,立刻即想解决掉,随着这一念走。然而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,这一念来自何处?这一念是什么?是有,还是无?一般没修禅、对佛法不甚了解之人不会考虑这一问题。然而,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。为什么?因为,我们整个命运、一切行动皆是被现前这一念牵着走,若没把握好这一念,我们的命运将不知去向何方,故而,修行要从当下这一念下手。若要掌控这现前一念,首先要认识它:“当下这一念是什么?”未问自己前,这一念似乎有,思想一直在动。譬如:“我很想吃个东西,那个东西特别好吃。”一旦去问:“此心在何处?”即不见踪迹。二祖慧可禅师听达摩祖师说“将心来,与汝安。”即去寻找这个心,找了半天没找到,答道:“觅心了不可得。”找不到这个心。既然都找不到了,心没了,还有何不安?达摩祖师于是回答道:“我与汝安心竟。”把你的心安好了。通过此方法,让他自己观照,而破除了这一念妄想。在此,教了我们一个破除妄想的方法——观察它。人到黑暗的地方会感觉害怕,什么是破除黑暗的最好方法?光明,开灯一照,黑暗即破除,一切清清楚楚,不会害怕了。心中无光明,称为无明,不知妄想是怎么回事,打开心地的光明——回观反照,主动去照:“这一念现在何处?”

 

  像法海这些禅师,已有一定的功夫,六祖不需多讲,“前念不生即心”——这一念不生、无任何妄想时,是你的心。禅宗不讲真心、妄心,无真亦无妄,破除执著后,当下一念心是心,可照此用功。有人会有疑问:“什么都没有了。”认为此刻什么都没有了。六祖之后讲:“后念不灭即佛。” 更进而追本溯源,认为“什么都没有”的这一念又是什么?六祖启发我们从两个角度体认:一为不生,一为不灭。此刻无妄想时这念,坦坦荡荡,轻轻松松,了了分明,这念心即是我们的佛性!为何后面还要补充一句?因法海问的是“即心即佛”,心、佛均为名词,故六祖从两个角度分开讲:不生,不灭。一般人认为“当下什么都没有了”,把前念破了,但又生了个妄想——没有,而落在这个“没有”——自己的圈套里面。所以要继续追问:“谁知道没有?”“知道没有的这个,真是没有吗?”若真的是没有,应该什么都不知道才对,进一步追下去,“后念不灭”。后面讲到“外不著相,内不著空”。众人,外,往往迷于假相,内,发现自己心没有了,而迷于空。应当,外不为相迷,内不为空惑,当下一念赤裸裸、净洒洒,亦是禅宗所说:“无可把”的那一念光明心,要认识这一念心。六祖大师由两个方面,不生及不灭,来阐述这念心即是佛,当下即是本性。

 

  六祖继续讲“成一切相即心。离一切相即佛。”一旦契入后,很容易落入“这个就是了”,而不能启用。如二乘,他觉得:“这里很舒服,这里即是了,外在一切境界皆是假的,唯有这个是真的。”一般他会住在这里,二乘称偏真涅槃,故不能启用。“成一切相即心。离一切相即佛”是从启用而论,不仅认识,并且大机大用。

 

  我前面讲过一个禅宗梁山缘观禅师公案。学人每每被妄想牵着走,祖师喻妄想为家贼——家里招贼了,偷走了东西。妄想如家贼,把我们的心一下就牵去不知何处。平日念佛,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”念着念着,一下心不知跑到哪里去了。家贼,把我们的心偷走了。学人问梁山缘观禅师:“家贼难防时如何?” 梁山禅师道:“识得不为冤。”家贼来了,一起即看破:“噢,这是妄想”,这即不冤。学人又问:“识得后如何?” 答:“贬向无生国里!”这一念心可得吗?是实在的吗?不可得,是个假相,原本无生。学人接着:“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么?” 贬向无生国了,就住这里可以吗?梁山禅师答:“死水不藏龙。”住在无生里不行,是死水,死水不藏龙。“前念不生即心。后念不灭即佛”,从次第讲,还只是停留于此。那要怎么办呢?学人接着问:“如何是活水里龙?”答:“兴波不作浪。”可以海里起波浪,但不为浪的假相迷惑,认识其本质皆是水,“兴波不作浪。”这个学人要考梁山禅师,看他真实功行,问:“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?”突然瓢泼大雨、狂风大作、山动地摇、移山倒海,怎么办?平时妄想来时,哇,简直是爆发,那时如何?梁山禅师从法座上走下来,一把抓住学人,曰:“阇黎!莫教湿着老僧袈裟角。”此时,即大机大用之时,无论作何事、於何境,心不动,不失正念,不离本性。所以,不能停留于死水中,要启大用。如何启大用?“成一切相”,而勿内守悠闲,做事明明了了,清清楚楚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随顺因缘。既要“成一切相”,还要“离一切相”,了解一句不行,要两句同时。一切清清楚楚时,还要无一点执著,“离一切相”。何为“离一切相”?《金刚经》里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:如何降伏其心?佛告诉他:譬如,布施度一切众生时,内心无一丝度了众生的挂碍,无此概念。即做了好事,心中无“我做了这个好事”,做过即做过,没留下一丝执著的痕迹,称为“离一切相”。外在“成一切相”,做事有条不紊,清清楚楚,而后心中不留纤毫踪影。“成一切相即心。离一切相即佛。”不为一切相所迷,保持一颗清净、纯正、无住的真心。故此《金刚经》言: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六祖大师以此四句,从不同的层面、不同角度阐述“即心即佛”,而指明当下这念真心。

 

  一般人或有疑问:“此乃祖师之境界、菩萨之境界、佛之境界,吾人如何用即心即佛?与我何干?”《坛经》中六祖大师讲:“烦恼即菩提”,如何理解?即,现前一念心,是菩提之心的作用。由此着手,认识我们的佛性。佛称之为大觉,众人有没有觉?何处可见?我讲话你们听得到吗?听到的举手,我们也来互动一下,否则不热闹。是啊,大家都听得到,都有感觉。此觉即是众人觉性的作用,由此处入手。众人的觉之所以不如佛圆满,因我们的觉中掺杂了种种执著,故我们的觉不及佛菩萨之功用。若破除一切执著,即与佛无异。故知,众人皆有觉性,“即心即佛”,当下一念心即是佛性的功用,只因现在我们无法把握这一念心,而不能发挥佛性之作用。佛历经修行训练,已完全掌控了这念心,像训练猴子,这念心完全驯顺了。而我们这念心则不听话,外面有点声音,耳朵立刻过去了;有好看的眼睛顿时盯住了,心也跟着跑过去,做不到,听而不闻,视而不见,心随境界跑,如同胶布即刻就粘上去。一般自己不能觉察这一念的攀缘,只有用功良久、具较强禅定力、了知自己起心动念之修行人,才会发现自己的攀缘心瞬间跑过去,速度极快,不易觉察。故此,众人心随境界跑,佛之心圆满大觉,如同镜子不动,且清清楚楚。佛之心是经过训练,故能做到。祖师云:“心随万境转,转处实能幽;随流认得性,无喜亦无忧。”“ 心随万境转”,众人前面有东西并不是不知道,知道。“转处实能幽”,幽即悠闲,看是看到了,但不为其所牵动,沉静而安闲。一般人会:“啊,这个人很讨厌。”,心被牵动,摈除坏的,抓取好的,心不能悠闲、自在。“心随万境转,转处实能幽”,经过训练,获得掌控心的能力,不让其随境跑,看破一切皆为假相,而离相。前句“心随万境转”——成一切相;后句“转处实能幽”——离一切相。“随流认得性”,此句最重要,识得万物之本性——不仅境界本性,也不仅心之本性,这些均是一体,当下识得我们的本性——不生不灭的真心。“无喜亦无忧”,于此,既无欢喜亦无忧虑。得失,仅为境界的生灭,众人的真心从无增减,故“无喜亦无忧”,时时处于超脱的境界。故,学佛有何益处?快乐!何为快乐?快乐即是超脱!超脱一切的束缚才会快乐!人之所以痛苦,因有太多的放不下、太多的执著、太多的看不破,超脱不了,我们就是要做到超脱,“随流认得性,无喜亦无忧”。成佛靠什么?识得自己的真心!从当下这一念下手。这一念牵引我,我就问:“你这一念是什么?”认识它了,即不会为其牵引,这样用功。

 

  中华寺是净土道场——念佛。念佛与此有关吗?当然有!念佛时会生起种种妄想,也会受到诸多干扰——境界牵引我们的心。倘若不了解前面所讲的道理,不懂得观照,通常会用佛号压妄想。妄想一来,佛号念得很密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”一句接着一句,追顶念佛。以为,佛号念得密了,妄想插不进就可以。这样念一时,觉得见效,但不能时时经常如此念,否则很伤气、伤人、令心力跟不上。追顶念佛一停,妄想又来了,怎么办?因此,不要与妄想抗衡,而要认识当下这一念,这一念可得吗?是真的吗?不要排斥它,只要做到不跟着它跑、不上它的当,就可以了。故平日念佛,不管妄想纷飞、千军万马,要做到不动不摇,佛号勿失,注意力始终在“阿弥陀佛”这句佛号上,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 阿弥陀佛。。。”始终“照顾”这个佛号,而不是紧抓住,紧抓住会疲倦,轻松地微微照顾这个佛号,不让正念丢失。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,有口无心、不照顾也不行,要掌握好尺度。不要管妄想,只一念妄想而已,不可得的假东西,为何要上它的当?无史轮回众人受那么多的苦,皆因随妄想跑、上它的当。现在学佛了、念佛求生西方了,还要继续苦下去吗?不行!不跟它跑了,那是假相。现在要训练自己的心,令心归一,安住于“阿弥陀佛”这句万德洪名上。只有这样,临终时,我们才能具备力量而往生西方。因而,念佛离不开禅宗的智慧,否则,念佛很难得力。因此,永明延寿禪师的《四料简》讲:“有禪有净土,犹如带角虎。现世為人师,来生作佛祖。”故知,净土与禅不可分,许多禅宗祖师皆弘扬净土。净土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成就了众生,末法时代众人业障太重,若靠参禅明心见性成就非常不易,但可借助禅宗智慧来看破妄想。阿弥陀佛将解脱的标准降至最低,阿弥陀佛具愿力,只要我们念佛达到一心,即能往生西方。这一心不需要明心见性、除掉妄想,只是伏住妄想,令妄想不现前即可。只要到西方,即不会退转了。因此,近代以来,明朝、清朝的莲池、憨山等大师由禅宗开悟之后皆修持净土。憨山大师刺舌血写华严经时,每下一笔,念句“阿弥陀佛”。在其晚年专门闭关修行,一天念多少万“阿弥陀佛”,着重弘扬净土。莲池大师也是禅宗的祖师。净土与现在的学人很相应,而净土也需要智慧,念佛人若能以智慧看破自己的妄想,会念得甚为轻松。近代台湾的广钦老和尚,开始以念佛入门,得念佛三昧后去住山参禅,他达到一心不乱、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脱开了,契入而直接入禅,禅宗是向上的。古人言:“向上一路千圣不传。”进入不思议境界。故知,念佛也是禅宗一种方法,至一心不乱,即能入禅。我们现在讲的是一些基本用功方法,禅宗、净土,皆需要。

 

  “前念不生即心”,要认识现前这念心,不可得。不可得,并不是没有。“后念不灭即佛”,知道“不可得的是谁?”虽然不知道,不要当做没有。此时,妄想没有了,可提起一句佛号。功夫成熟之后,须在事上历练。“成一切相”,对一切境界,且“离一切相”,心无所住。六祖大师继续讲:“吾若具说。穷劫不尽。”若详细讲述“即心即佛”,多少劫也讲不完。为什么?因为这个世界即是由众人心而造,一草一木、多少微尘、多少人、多少性格,以不同角度讲,是讲不完的,故而《五灯会元》里记载了许多“即心即佛”的公案。

 

  六祖大师随即说了首偈颂:

 


 

“听吾偈曰。即心名慧。即佛乃定。定慧等持。意中清净。悟此法门。由汝习性。用本无生。双修是正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大师由定慧的角度来引导法海禅师。禅宗视心、性、佛为一,从不同角度而论之。“即心名慧”,从智慧、作用角度,即“成一切相”,一切了了分明,此乃为心。“即佛乃定”,佛即不动,真如妙心,本性。六祖以灯比喻定慧,灯的火苗为定,灯的光芒为慧,灯与光不可分实为一体,以不同出发点而论之,以众人明了而论为智慧,就本体而言为定。“即心名慧。即佛乃定”,於外,了了分明,於内,心不动。这里不只讲名词,此刻法海的心也随之契入。 “即心名慧”,他心相应於此。“即佛乃定”,心不动了,即相而离相,他立即契入。六祖马上接着指示:“定慧等持。意中清净。”“定慧等持”,定慧融一,均等,不二法门,二即是一,统一时即是手背、手心。“意中清净”,当下之心无任何挂碍。“悟此法门。由汝习性”,要了悟它,要研究自己的本性,当下即是我们的本性,“即心即佛”。“用本无生。双修是正”,并不是停留于此,用时不会住于用。譬如,我们听法、讲法时,心中无夹杂“我在听法”、“在讲法”的概念,一心地做,不生分别,“用本无生”。“双修是正”,定慧双修才正确,不可偏于一方。偏定,易如死水一潭,“死水不藏龙”,不能起作用。偏慧,易失正念,虽明了,但易随境界跑,心不定,有境界即忘失自己本来面目。故,定慧务须均等,不但明了,而且心不动;不但心不动,而且明了。“用本无生。双修是正。”与《维摩詰经》的:“能善分别诸法相,於第一义而不动。”乃异曲同工。如何契入?这里讲了很多的道理,但做起来很简单:只要一心做,认真做。听法就一心地听,不要想如何听;念经,就一心地念;念佛,就一心念佛。心放下来、无所住、一心,即与定慧等持相应,所以要真正契入的就是一心。经六祖大师前面的简单引导,把法海的心带进去了,让他当下契入本性,言下大悟,欢喜地呈献他悟道的偈颂。

 


 

“法海言下大悟。以偈赞曰。即心元是佛。不悟而自屈。我知定慧因。双修离诸物。”

 


 

  他已明了自己的心原本是佛,吾人凡夫未悟道而自己甘为凡夫,甘于做凡夫之事,为凡夫之境而转,甘愿受苦,倘若不醒悟,太委屈了!“我知定慧因”,真正的定慧之因,即认识自己的本性。定从何而起?定为不动,本性本自不动。慧从何而起?一切明了,本性能照万物。只要认识了本性,一切大定、大智慧自然而生。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、楞严大定皆由明心见性开始。“双修离诸物”,定慧双修要如何行持?离诸物,心无所住。禅宗祖师已扫除一切知见言句无落处,双修也不可住,统统要离。

 

  唐朝朗州刺史李翱谒见药山惟俨禅师,问:“如何是戒定慧?” 药山师答曰:“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。”戒定慧是名词,而禅宗风格,不与你讲道理,干脆利落斩断话头,来什么斩什么,不让他在此打妄想,因轮回、不觉悟即是攀缘。一般学佛皆讲戒定慧,而李翱已博览三藏经论、深入佛理、探玄究旨还问此问题,故药山禅师点化他:不要落在名相里面,执著这些,要悟到佛法真实内涵。“无此闲家具”,不要执著这些,是告诉他何为真正的戒定慧,心无挂碍才是真正的戒定慧,戒——不染污,定——不动,慧——明了、不迷惑。

 

  禅宗文偃祖师云门三句:“截断众流”,“函盖乾坤”, “随波逐浪” 。“截断众流”,妄想起来,立即截断,密法大圆满中称“彻却”——立断 、“脱嘎”—— 顿超; “函盖乾坤” ,截断后“函盖乾坤” ,似镜照宇宙诸物,无不包罗,明明了了;“随波逐浪”,随缘适性,大机大用。此三句是禅宗云门用功的方法,第一要“截断众流”,无此前提,即做不到“函盖乾坤”,继而谈不上“随波逐浪”,此乃功行深浅。故法海偈颂,“我知定慧因。双修离诸物”,一切无所住。

 

  下面讲几个“即心即佛”的公案。马祖道一禅师用“即心即佛”为最多,他是南岳怀让禪师的弟子,怀让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。马祖因何而悟道?他于南岳衡山打坐参禪二十多年,怀让禪师见此,意欲点化,拿砖瓦往马祖边一块石头上磨。道一觉得很奇怪:“磨砖头作什麼?”让禪师答曰。“磨作镜。” 道一听了觉得很可笑:“磨砖岂得成镜?” 怀让禪师反问:“磨砖既不成镜。坐禪岂得成佛耶?”马祖思之有理,彼定非凡人,即请教:“如何即是?” 怀让禪师曰:“如牛驾车车不行。打车即是?打牛即是?”众人的身体似车,而拉车的是我们的心。若要成佛,不是靠这个车——身体,一具臭皮囊,何以立功过?故,修行要训练心,善用其心。马祖听后悟道,心意超然,大机大用,下山去度众生。

 

  有学僧问马祖:“和尚為甚麼说即心即佛?” 马祖答:“為止小儿啼。”凡夫像小孩子似的,整天哭个不停。拿个东西哄小孩,只为让他不哭。即止住众人分别、攀缘心,斩断妄想。佛讲法四十九年,却说没讲过一字,而且又加一句,你若说我讲了即是谤佛。为什么?佛的这些教诲只是善巧方便,以幻遣幻,用于止住众生执著、虚假妄想、唤醒梦中人,是因众生的需要,而施展的一些手段、暂时假说而已。如同做了四十九年的梦,醒来时,什么都没有。大家说:“佛明明说了,怎么说什么都没说呢?”因我们执著还在梦中,故不理解。由此可知,这些法皆是用于破除众人执迷。吾人本是佛,功德福报具足,但自己不认识,误认自己缺健康、寿命、钱财、什么都缺,貌似穷人,求不得苦,佛所讲的一切法,皆是为止息众生妄想心,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貌。学僧又问:“啼止时如何?” 答曰:“非心非佛。”不住於“即心即佛”。何为心?何为佛?当下一念心,称心,是代名词;称佛,亦是代名词,它只是个状态,而心、佛犹如标月之指。一旦认识了月亮,即不用关注指月之指,故“非心非佛”。学僧追问:“除此二种人来,如何指示?”答曰:“向伊道不是物。”禅宗祖师语言方法巧妙灵活,力图斩断学人执著,执左则破左,执右则破右,旁敲侧击令学人回归中道本性而不失误。学僧进一步追问:“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?”即同道的人来怎么办?答曰:“且教伊体会大道。”只此一事,更无其它。三皈依里:“自皈依佛,当愿眾生体,体解大道,发无上心”。“体解大道”,体会:“你还有这个吗?”“这个是什么?”有人讲:“我开悟了。”祖师言:“有悟迷还在”。若有一念心“自己悟了”,这还是妄想,“谁悟了?”要“体解大道”,体会。不要停留于表相、名相及思想上。

 

  马祖禅师门下极盛,号称八十四位大善知识,南泉禅师为其中之一。南泉禅师一次示眾云:“江西马大师,说即心即佛。王老师不恁麼。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。恁麼道,还有过也无?” 南泉禅师俗家姓王,自称王老师。马祖讲“即心即佛”,南泉说:“我不那么讲。我说,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。”这些马祖也讲过。南泉禅师问众弟子:“我这样说有没有过失?”应当答“有过”还是“无过”?说“有过”,三十板,该打;说“无过”,三十板,也该打。“有过”“无过”皆在两边,有所执著,均不对。时南泉禅师的弟子赵州作礼而出,什么都不说。禅宗的祖师即这样演练考学人,“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。”此句有无过失?如钓鱼,设机测试学人的见解。答“有”,答“无”均不对,要挨打,让学人自己参,应当怎样答。禅宗许多祖师是由参公案开悟的,他们开始对公案不理解,不知如何答,这样不对,那样也不对,即这样参,有一天知道如何答也就开悟了。我们也可以这样做,当真正参进去即会发现有许多个不同角度解答,若发现不对,说明自己有智慧,在观察过程中可破除许多的妄想知见。参的过程即如利刃斩执迷,来一个斩一个,至妄识剿绝,狂心歇下,当即开悟,此乃禅宗教化接引后学的方便方法。南泉祖师以此方式暗设机语埋伏钓众弟子:“这还有过失吗?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。”一般学人:“这个应该说得很对。”打!赵州禅师很聪明,什么都不讲,礼拜而出,破了南泉祖师的机关,撤了他给众弟子设的梯子,又把问题留给了南泉祖师,看他下步如何办。后有僧,问赵州:“上座礼拜了去。意作麼生?”有个学僧问赵州:“你礼拜出去是什么意思?”州云:“儞去问取和尚。”赵州禅师让他去问南泉。僧问师:“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?”师云:“他却领得老僧意旨。”南泉祖师说,赵州领会了他的意旨,“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”,然而在回答中并没说这句是什么意思。禅宗称为心印法门,心之境界属感知,无法说,语言只能用于旁敲侧击,借助行动,领悟的两人可相互体会,没悟的人旁边看不懂。南泉祖师说:“他却领得老僧意旨。”那南泉的意旨又是什么呢?这个问题留给了学人。我们不是要开智慧吗?自己动脑筋观察、想想。在这个公案,南泉与赵州两人唱了一台戏,将佛法之核心内容拈出来,令学人研究、参学、观察,从而破除许多执著,从这里入门。

 

  二祖慧可禅师由达摩祖师处得法,达摩祖师还有其他几个弟子,为何传法于二祖慧可?越九年,祖欲返天竺,命门人曰:「时将至矣,汝等盍各言所得乎?」一天达摩祖师看因缘差不多了,召集众弟子,要各自谈谈修行的感悟。前面几个都谈了,达摩祖师曰:“汝得吾皮。” “汝得吾肉。”“汝得吾骨。”最后慧可禅师礼拜,依位而立。祖曰:“汝得吾髓。”慧可禅师会得达摩祖师的精髓。旁边一尼师说:“会者不言,言者不会。”因佛法的真实内涵无法用语言描述,描述出的仅为表面或某些中途之心得,只能以行动,礼拜做事这些皆是佛法心髓的作用——心达到那个程度,即知如何去做。二祖慧可禅师,赵州禅师都是这样。若一个学人没到那个程度,只上来礼拜一下装样子,碰到厉害的师父会有办法整治的。

 

  元朝一学僧有所体悟,师父问的问题对答如流,师父没讲好坏,将其放一边。一天二人一起散步,师父问:“平时作得主吗?”答:“作得主。”这是考验他的,第一句上当了。接着问:“睡梦中作得主么? ” 答:“作得主。”我们平时妄想纷飞,作不得主;睡梦中更不要谈了,梦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,更作不得主。所以,古人功夫很厉害:平时作得主,正念分明;梦中作得主,正念分明。师父追问一句:“无梦无想时作得住么? ”学僧一下懵住,不知如何答复,被师父钓上了——还未悟彻,真正彻悟之人没回答不了的问题。这是过去祖师印证学人是否开悟的方法,从不同角度勘验,绝对正确了才认证,不像现在写一张纸就是第几代。师父告诉他:“从今日始,什么事情都不要去做,就专门参这个问题。 ”想了三年,一天夜里睡觉枕头掉地下,没灯,他用手把枕头摸上来,哇,悟到了!此时才彻悟。

 

  一学人开悟了,一个祖师去勘验他。两人一起散步聊天走到河边,祖师突然把学人推到河里,即刻问:“道?”马上叫他回答。一般人被推到河里就慌了:“怎么可以这样子?”这学人很自如地问什么答什么。祖师说:“上来。”知道他真正地悟道了。无论于任何情况,都不能打失他的正知正见。这即如同我们见过苹果,自此脑海中留下了苹果的印象,旁人问苹果,我们可以讲得出来,辨认出来。类似,一旦明心见性后即知何为本性,别人问什么问题都知道,很轻松地,不会还要去想一想。想,哪怕一点就不是了,更别提想很久。禅宗这些不能装模作样,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,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。

 

  马祖有个弟子大珠慧海神禅师,他写过一本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的书。有一修行人问:“即心即佛,那个是佛?”师曰:“汝疑那个不是佛,指出看!” 大珠禅师说:“你既然问我这个问题,你怀疑哪个不是佛,指出来给我看!”这人没领会祖师的意思,无法法回答这个问题,哪个不是啊。教理讲:“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”。者无对,还要进一步接引他,师曰:“达即遍境是,不悟永乖疏。”悟道的人,无一不是佛;没悟的,永远与佛疏远,佛是佛,我是我,没挂上勾。密法修行以明心见性、本体之要求入手,修加行的先决条件是发菩提心,当具五种清净观照:第一,上师是佛;第二,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;第三,当下即是净土;第四,一切法皆是大乘佛法;第五,万年一念,一念万年,永恒不变,没有时间。修密平时要以此来对照自己的身口意,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,所有问题都来自自己的分别;现前即是净土,无不满意,有问题即是源于自己,这些即从禅宗本性真实教授而要求的,要成佛既要从佛的角度要求做,一切众生即是佛。外在一切均圆满,之所以不圆满,是自己心出问题了——分别、执著。遵此修行只有修自己的分别心,不修他人,不修外界,修自心。六祖惠能大师也讲:“世人若修道。一切尽不妨。常自见己过。与道即相当。”于此吻合。故,修行要从自心的妄想、分别、执著着手,外在一切即是我们自心的反应,根源是自己的心。若自心无问题,外在皆圆满,原本圆满。地狱不圆满吗?地狱很苦吗?地藏菩萨在地狱里度众生,为何地藏菩萨在那里不苦?为什么只有娑婆的人在那里才苦?因为有执著才苦,无执著就不苦。为何念观音菩萨名号可以入火不焚入水不溺?一心念,无攀缘、无分别这些境界时,即不会受这些苦,被其所伤害,因这些皆是虚幻的假相。只有我们执著了才会受到伤害,其实是自己伤害自己,问题出在自己的心。

 

  还有个公案,云居义能禅师上堂说法:“不用上来,堂中憍陈如上座为诸上座转第一义法轮,还得么?若信得及,各自归堂参取。”过去禅宗祖师都要上堂说法。他告诉大家不用过来了。一般禅堂里供着第一个开悟的祖师,僧堂里供憍陈如尊者。佛成道初转法轮最先度五比丘,憍陈如是五比丘中第一个悟道的,所以禅堂大部分供憍陈如尊者。云居祖师说:“你们不用过来听我讲法,僧堂里供的憍陈如尊者已经跟你们讲了。你们会得没有?若是会到、信得过,就回去吧。” 憍陈如尊者是供的像怎么说法?这需要我们参,无言说。无言说,为真说。师下座后却问一僧:“祇如山僧适来教上座参取圣僧。圣僧还道个什么?” 云居祖师讲完前句即下座,众人听他这样讲就回去了。既然回去就不放过,抓住一个学人问:“我让大家参取圣僧,圣僧说了什么?” 这个学人也是悟道的,曰:“特谢和尚再举。”他不说悟道什么:“谢和尚再说一遍。”是在以不同方式、角度表达第一义——心法。他也是行家、明白人。问:“如何是佛?”师曰:“即心即佛。”曰:“学人不会,乞师方便。”师曰:“方便呼为佛,回光返照看,身心是何物。”我们称佛是方便善巧——一个假名,大家要想真正认识什么是佛,自己回光返照,叫大家自己去观察自己的身心,“身心是何物”?禅宗即是这样接引,让大家如此修。故知,学禅不是靠口讲,一定要参,若不参,只是口头禅。坐禅时,观:“如何是我?”身、心。身——不可得;心——前念、后念、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哪个是我们的心?找不到,谁又知道找不到?由此观察,“身心是何物”?这样参进去,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,即心即佛才能会得到。今天就讲到这里,愿大家能够早日成佛!阿弥陀佛!

 


 

  以此讲法、听闻佛法的功德回向,一切众生都能早证无上菩提!

 


 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