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

 

发布: 2017-10-06 18:40:24   作者: 觉融法师   来源: 加拿大中华寺   

 


 

第三十二讲

 


 

大家请合掌:

 


 

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(三称)

 


 

无上甚深微妙法,
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
愿解如来真实意。

 


 

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,
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,
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,
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

 


 

大众请放掌。

 


 

  我们继续学习《六祖坛经》。刚念的偈颂里,我今天增加了一个:“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,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,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,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。”这一偈颂是皈依发心。

 

  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,举行个仪式,在佛法僧面前至诚皈依。师父把我们引入门,理解生命的归宿及方向,仰仗三宝的指引,达到解脱究竟涅槃之彼岸。并不是举行仪式后即皈依了,这仅是皈依的开始,於成佛的过程中,无论修何种法门皆是在修皈依。自即日起,直至成就圆满的佛果,此间皆要“皈”投“依”靠“诸佛正法贤圣僧”三宝。通常,显宗皈依是尽形寿,这辈子皈依,下辈子就不知如何;而大乘密宗,是自今至成佛此间皆须修皈依。圆满成佛之后即不需要皈依了,已能独立,已是他人的皈依对象。于未圆满成佛之前皆有迷惑,需要依靠、指引。

 

  再有,发心,为什么要学佛?要自度、度他,为一切众生皆能圆满成佛。我们及一切众生都很苦,沉溺於轮回苦海中,皆需解脱。一切众生与我们有何关系?他们皆是我们过去父母、师长,息息相关,休戚与共,于我们有很大恩德,只是众人轮回久了自己不知道而已,故而要帮助他们。从另个角度讲,一切众生皆是我们自性中之众生,为自性所化现,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,度他们即是度自己,度尽一切众生我们才能圆满,故要度众生,自利、利他。由皈依、发心制订了我们长远学佛的目标及实施步骤,而后则要以种种方法学习、修行、磨练自己的习气。

 

  上节讲了《六祖坛经》机缘品中法海禅师与六祖大师有关“即心即佛”的对话。“即心即佛”,我们已讲两节课。机缘品里第一个就是法海禅师问“即心即佛”。“即心即佛”乃全部佛法之核心。佛、菩萨讲法,教导我们修行,无非令吾人领悟心即是佛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中云: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、颠倒、执著而不能证得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而佛本具之大智慧、大福报、大自在、无一丝烦恼等诸多功德却不得受用。为什么我们与佛有如此大之差别?只因我们有太多妄想颠倒执著,而粘着、覆遮了佛性的功德,不得开显。如何才能开显?祖师言:“即心即佛”,众人的心即是佛,无论何心,当下全体即是佛的显现。

 

  福州芙蓉山灵训禪师,初参归宗祖师问:“如何是佛?”宗曰:“我向汝道汝还信否?”“我说了你恐怕不会相信。”师曰:“和尚发诚实言何敢不信。” 灵训禪师说:“您座下成百上千弟子,讲的皆是真实之语,教化众多学人成就,我岂可不信。”宗曰:“即汝便是。” 归宗祖师说:“你就是佛。” 灵训禪师当下有所体会:“佛不在别处,当下即是。”曰:“如何保任?” 灵训禪师又问:“当下是佛,不错,如何保持时时都是佛?” 此乃关键问题。禅宗术语保任——明心见性后保持,任运。修行状态时好时坏,要保持好状态,好习气。 宗曰:“一翳在眼空华乱坠。”即一念分别执著心起,种种妄想随之而至。保任本身就是一念分别执著心,要想保持,本来即是,有何保持?他起这一念即是分别、即是执著。“空华乱坠”,眼睛有病之人如白内障,看灯的边上有圈光晕,看空中有飞花,产生的幻觉。知见错了,亦会产生各种幻觉。人生在世,感千般苦,历万种境,各种感受,这些皆是“空华”,源于吾人错误见解,所见悉皆幻境,而众人固执为真实。历经时间的检验,我们会发现这些皆是暂时的假相。为什么?昨天所作之事,今天仅为脑海中之记忆。忙忙碌碌一辈子直至临终才会觉察,自己一生为之而奋斗无任何价值,财富、名誉、地位、享乐全然无意义,甚至自己的身体都带不走。人死后,神识离开色身成中阴身,穿墙透壁,无有障碍,如同影子。故知,现前一切皆空中之华,佛喻之为,梦幻泡影。梦——梦中似有,醒来了无踪迹;梦里赚得家财万贯,醒来依然一贫如洗。幻——虚幻,如电影,看银幕上人跑来跑去,又哭又笑,去摸,什么都没有。泡——水泡,晨露,圆润光滑,晶莹剔透,一碰即破。影——影子,阳光投射下的阴影,看似有而不实。“一翳在眼空华乱坠”,众人产生妄想颠倒执著后,误认真实境界为虚幻,原本现量的真如境界被分别成比量,加之妄想之上打妄想,重重迭迭,相续缠缚,使吾人满目皆是虚幻境界。“如何是佛?”我们就是!这里,无任何争议的余地,当下本自解脱。大家会有很多的想法和问题,这些诸多想法即是我们不具佛之功德的根源,要做的即是将这些想法、观念、执著全部清除,这即是保任。故此,三祖僧璨禅师在《信心铭》中言:“不用求真,唯须息见。”

 

  成佛,不用去求什么真实的东西,只要破除所有的虚妄,全部破尽时,当下即圆满。何为圆满?没有缺陷即为圆满,并不是另外再找个圆满。我们现在都有缺陷,要想圆满即要去除缺陷,我们本来圆满,因自己产生很多想法而成为不圆满。古人言: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”确切地说,所有烦恼、痛苦,都是众人自找的,不是任何人带给我们。别人只是产生痛苦的缘,令事情显发,是因自己的执著而产生。倘若我们没执著,无论别人以何种状态出现,皆不可能产生痛苦,所以,痛苦的根源是自己。要成佛如何做?佛教导了许多方法,《六祖坛经》中也讲了很多。六祖这里讲了“即心即佛”,当下体悟,不要考虑许多。如何运用这个“即是”呢?当遇到种种境界时,如烦恼等,要学会接受,与之共处,成为朋友,无排斥之心。痛苦的根源是排斥,二元对立,有得失、是非、好坏,由此而产生痛苦。因一切现象皆是假相,若不对立,交朋友,成为一个团体,包容、接纳所有一切现象、状态,而不对治,这些现象会即刻消融。这些现象是无常的,若采用对立、排斥的方式来将其消灭,做不到即会产生痛苦。若对这些现象不对立,就不会有痛苦。现象在生生灭灭地变化,学会与其交朋友。《六祖坛经》讲“烦恼即菩提”,这不仅是道理,亦可用于修行功夫。遇到烦恼时,学会接纳:“这就是佛。”不要消灭它,跟它做朋友,看着它,照顾它,陪伴它,不受其干扰,即不会产生烦恼。就念佛而论,念佛中出现的种种妄想不要去排斥,当下这些妄想皆是妙用,管好自己做的事,一心念佛,和它们交朋友,但自己要有主张,并不是被妄想牵着鼻子走,念佛时运用这种知见。念佛就要一心念佛,妄想现前,统统看做佛法的庄严。譬如,去旅游路上,路边风景尽管欣赏,但不可贪著或停留那里,此时即是解脱,这是“即心即佛”的运用。

 

  换而言之,既然“即心即佛”,这个世界就是圆满,一切众生皆是佛,一切境界皆为佛之净土。当有问题产生烦恼时,通常众人会归咎於他人,而现在我们明白了,问题是出于自身,本来一切皆圆满,是因自己的妄想而不圆满,故而要处理自己的问题。自己问题如何处理?首先不要在外边找问题,在外边找是百分之百地错。这是实修,要想成佛,要想解脱,要学会方法,就要实修,并不只是听听道理。首先知道一切都是圆满的,问题出在自己身上,不要试图找任何人的问题,即使别人骂自己、打自己、杀自己,都不是别人的问题,都是自己的问题,是自己现在、过去的业,自己的执著所至。没执著即不会有痛苦,若有痛苦,问题肯定出在自己身上。真正修行、走在佛道上之人,遇到问题第一不要去找别人的错,找自己。自己产生痛苦,是自己的执著,要认识这点。如何解决痛苦?佛教我们众多方法,其核心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。若要破除自己的执著,须具一定的心力与智慧。众人之所以无始轮回六道迷惑受苦,皆因无戒、无定、无慧,只有贪嗔痴。六祖告诉众人的“即心即佛”是个大目标,我们要达到且受用。六祖大师及历代祖师等利根之人,立刻即可悟道而且运用,一般人则做不到。故,佛讲了无量的方便法门,核心均为戒定慧。戒定慧开解而成六度万行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属戒定慧中之戒。具戒之基础,行为身口有所规范后,心才可慢慢定下来,简而言之,是在逐步地训练自己的心。心定下后,继而观察宇宙之实相,即会发现自己原先见解都是错误的,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。一旦认识到自己观念错了,自己的执著即开始松动,破除妄想已不在话下。真正地了生脱死从何处开始?从明心见性开始。因明心见性、开悟之后,才悟到实相之智慧,才能真正地除掉这些执著的种子。若想得到“即心即佛”之受用,现在虽不能马上会得“即心即佛”,不能立刻运用,但要知道方法,知道从何着手——戒定慧。这就是为什么要听经闻法。通过听经闻法,我们可以得知如何去用功,从何处着手,修行才会有方向,心里才踏实。

 

  上星期渥太华的几位菩萨听了我讲的《六祖坛经》,她们是第一次听我讲。一位说:“虽然开那么远的车,这次没白来,听了一节课。”一位学佛已几十年,每天听八个小时的净空法师讲法,她现在回台湾跟一个法师学禅。那天,她和照续法师讨论个问题,谈到夜里十二点还没弄清楚。讨论的问题是: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?为什么她怀疑这个问题?她念佛几十年,不知道有没有用,所以改学禅。禅里讲:“一切如梦幻泡影”。既然一切皆是梦幻泡影,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了,肯定是没有啦。你说有,没一个人看到,大家都没去嘛;去了的不在这里,无法证明。学佛几十年,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,念佛能不能去西方,还有疑问。没人帮她开解,她没弄清楚“空”和“有”。念佛几十年,不知念佛有没有用,说明她不知道念佛的法用——念佛干什么的。只知,念佛即是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”发愿求生西方,但是西方谁也没看到,也没见到阿弥陀佛,不知道念的这个“阿弥陀佛”,跟西方怎么联系起来。凭什么说念佛就能去西方?她这个理路不清楚,不知道念佛的法用。另外,她弄不清楚“空”和“有”。她认为梦幻泡影是没有,西方也没有,去也只是个空话。她有这两个问题。我想,很多老菩萨若没透彻理路,也会出这类问题。所以,我今天给大家讲讲这个问题。

 

  过去的祖师如莲池大师、憨山大师及蕅益大师,他们已经开悟了,为什么还要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呢?禅宗不是讲一切唯心造吗?“即心即佛”,当下就是佛,为什么还要去西方呢?这是不矛盾的。只有开悟、明心见性之后,才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。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?是我们自性清净功德之显现。念佛,我们念什么佛?因佛之功德名副其实,名号含功德力於其中,通过这句“阿弥陀佛”名号,可摄住众人心,破除我们的妄想。念佛时具信心,可一念代万念,破除妄想,时时觉醒。念佛时,妄想起来即可发现;没念佛时,不会发现自己的妄想,所以,念佛是时时警觉,时时觉悟。禅宗形容念佛为:念念唤醒自己的主人翁。念念不迷惑,这是念佛的宗旨。而并不是,有口无心地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”一天十万、八万这么念,念那么多数就可以去了,不是这样!念佛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”时时照顾这个佛号,妄想起来时,知道是妄想,不跟它跑,那些皆是假相。这才是念念唤醒自己的主人翁,念念开发自己的自性功德。什么叫一心不乱?即我们的心与所念佛号统一了,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,此时,没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的分别念,就是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。。”这称为一心不乱。此时,虽然没见性,即与本性相应。於此基础之上再深入,即是念佛三昧,进而可达明心见性。在与本性相应状态下,心中法喜充满,当下的心态如在极乐世界一般。台湾有个欢喜菩萨,她天天念佛欢欢喜喜,虽在娑婆世界,但心无杂念,一心念佛,她当下享受着极乐世界的快乐。一旦娑婆世界的业缘尽了,临终时,因清净心故,自性本具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状况即会显现,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。这一境界并不是外在的,虽然说十万亿佛土之遥,亦不离我们当下一念之心,只在转念瞬间即到。故古人言: “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。”因心里有这个愿望要去极乐世界,境界转变了,肯定是生了,但去,没有来去之相,我们当下一念心无有来去相。这就解释了,如何将念佛与净土联系起来。念佛有无作用?有!但要知道如何念。学习佛法,就是要知道如何念才能相应,自己知道念到什么程度。修净土是信愿行:信阿弥陀佛;愿生西方;而后一心念佛。这是三个前提。念佛后,至少会发现自己的妄想,知道如何处理,不跟妄想跑,这可以知道自己的程度。有时能静坐一个小时无妄想,有时能坐一分钟无妄想,一心念佛。一心念佛时,心情放松,愉快。至少,应知道这样用功。而不至于,念佛几十年不知道有没有用,这是完全不了解法用。念至一心不乱、无分别、执著时,即是与净土相应,只等缘分成熟。为什么有人可预知时至?知道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他?一心时即能得知:业缘快尽,娑婆世界缘快了了,这就能去。懂得法用,平时念佛就没有问题。禅宗祖师说:只有开悟之后,这句佛号才能得力,才能念得踏实。为什么呢?开悟后,才真正相信这句“阿弥陀佛”,心才踏实下来。憨山大师开悟后於五台山刺舌血写《华严经》,每下一笔念一句“阿弥陀佛”。后去南华寺及庐山东林寺闭关精进修行,踏实念佛,一天几万声佛号,一心念佛。因开悟后,他知道这句佛号不可思议,深解法用,而念得踏实,念念是佛,念念觉醒,念念不疑。这样讲不知大家是否清楚,这即详细阐述了,念佛有无作用,及念佛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关联。因我们的愿力与西方阿弥陀佛愿力相应,共业所感,所以我们必定会去西方。大家之所以来到中华寺汇聚一堂学习佛法,也是共业所感。我在这里讲,大家得知都想来听,这即是我们共同的业力,故此大家能聚在一起。阿弥陀佛发愿:只要大家一心念佛,就能生西方。他的功德圆满,真实不虚。我们也发愿要去净土,一心念佛,当愿缘皆成熟,必定能去。这称为共业,一切唯心造,皆是我们心变现出的境界。所以,念佛一定能去西方,只是平时要掌握方法:心,一心;对妄想,不拒不迎,这是处理妄想的方法。

 

  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?肯定有!我们的自性能生万法,虽然是空。何为空?空是何概念?空,不是没有,不能与没有划等号。譬如,水在杯里,现杯形;在盘里,现盘形;只要有个容器,水即能呈现其形状。水可呈现一切形状,而本身没有固定的形状。若问水是什么形状?只能答无形状。无形状是水的形状,既无形状,而又能变现一切形状,这是水之特性。佛性空亦如此,佛性无形,而能呈现一切形状。阿弥陀佛於因地发愿修行的功德建立了极乐世界净土,是其的自性变现、功德所显现,这绝对是有的。如水在杯里,现杯形,可水其本质还是水,还是无形状的。同理,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是有,但就本性角度而论,又如梦幻泡影。故,空有不二,显现虽如此,当下仅为暂时的现象。西方极乐世界有两大菩萨,一个大势至,一个观世音。西方过无量大劫后轮到观世音菩萨坐道场成佛,是因观世音菩萨因缘而得,据经典记载比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更为庄严,根据愿力而变,称之真空妙有。不要因禅宗讲:一切为梦幻泡影,即认为什么都没有了,不是这样。学哲学的人很容易理解这点,即相对而言:若我们心认为这个世界为有,西方极乐世界则肯定有;若我们心达到看一切世间皆为梦幻泡影,则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心目中也是梦幻。可以做这个梦,因为是个好梦,快乐的梦,可变现的,而不是地狱的梦,地狱的梦是受苦的梦。这是依个人的认识、见地而异。正知正见具三个层面:第一层面,深信因果,世界万物形式之变化皆由因果,种善因得善果,种恶因得恶果,称为缘起变化,变化皆循一定之规。现在的天灾人祸,各种现象。虽是天灾人祸,共业之中有别业,绝大多数人受苦,个别人依旧快乐。为什么?每人皆有自己的因果,无纤毫之误。所以,为人做事要遵循因果之规。第二层面,要了知一切如梦幻泡影,智慧开了一点。若从证量、修正的力量而论,有定力了,心能专一时,即会有这种感觉:外在世界如影如幻,像做梦。最高达到第三层面,见到宇宙实相时,即能统一,无你无我无他,如水,所有水都溶成一体,无有障碍,整个世界皆是佛的显现。这三个层面皆是正知正见。了解这些可消除疑虑,不会自相矛盾,“空”“有”不会打架,理解各各法门之作用。基於不同层面,实施不同教化方法,皆是对治吾人的习气,而得以不断提升。

 

  我们已讲了很多“即心即佛”,下面继续75页:

 


 

“僧法达。洪州人。七岁出家。常诵法华经。来礼祖师。头不至地。师诃曰。礼不投地。何如不礼。汝心中必有一物。蕴习何事耶。曰。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。师曰。汝若念至万部。得其经意。不以为胜。则与吾偕行。汝今负此事业。都不知过。听吾偈曰。礼本折慢幢。头奚不至地。有我罪即生。亡功福无比。”

 


 

  法达七岁出家,常诵《法华经》。一般人念《法华经》,约一天一部;念得快的,半小时一卷,三个半小时七卷,一天能念两部。一天一部的,三千部要念十年;一天念两部,也要念五年,估计他已念了十年的《法华经》,古人都是很小就开始用功。他来参六祖,礼拜头不着地,仅做个样子,有傲慢心,不想礼,但不少人在一旁,不礼又不行。祖师马上呵叱他:“礼不投地。何如不礼。汝心中必有一物。蕴习何事耶。”从他的外相及作为,祖师立即看到,他心有挂碍。顶礼本是降伏自我之慢心,以示尊重,礼不投地则丧失礼之作用,不如不礼。“汝心中必有一物。”六祖说:“你心里定藏有什么而令你自傲。”“蕴习何事耶。”祖师问他修什么。法达老实回答:“我念《法华经》已达三千部。” 不单是法达,凡夫皆有慢心,这是我们众人的通病,除了明心见性、真正修行到位之人之外。他们深解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随时会觉醒,不会蔑视众人,能破除我执、除灭慢心、圆润通融、谦下恭敬。轻视旁人,自傲之人,定未明心见性。法达参祖师的目的要解脱,祖师这里破其慢心、教化引导:“汝若念至万部。得其经意。不以为胜。则与吾偕行。” “汝若念至万部”,若你念到万部,千部就已十年了,万部得一百年,念一辈子。“得其经意”,念经同时,理解经意,如法修行,对治自己的烦恼,不为烦恼所转。所有讲经之目的,无非教众人对治烦恼,磨练习气,证得本来。若“得其经意”即“不以为胜”,不会因念这么多部经而自负,有我执而不知晓,不会具胜负之心。“则与吾偕行”,若你能做念至万部,不仅明其经意,如法对治自己的妄想烦恼执著,且无高人一等自我傲慢之心,即与我是同修同参同道之人。“汝今负此事业。都不知过。”而今你担负着所做之事,还不知过失,不解经文,没对治自己的习气。六祖大师遂说一偈颂:“礼本折慢幢。头奚不至地。有我罪即生。亡功福无比。” “礼本折慢幢。头奚不至地”, 顶礼本为降伏我慢习气,当五体投地,以己最尊贵的头,顶他人最下贱的足。我慢的人头抬得高高的,降伏我慢的方便法即是礼拜。头不至地,即没起到降伏的作用。问题在何处?“有我罪即生。亡功福无比。”这里有我执,“我念了三千部《法华经》”。有我,即会生起业障,而不得法之受用。怎么办?“亡功”,不以此为“胜”,不执著所做事情,则功德无量,是为真修。法达执著于“我念了三千部《法华经》”,我们自己也同样,做了某件事情念念不忘:“我做了这件功德”。若有人讲自己一句,即会:“我做了这么大功德你还跟我这样,太不够意思了!”说明心里有执著,没破“我”。心里应无相功德,做功德而不执著,这样功德才大,与解脱相应。

 

  禅宗罗汉禪师与弟子法眼的公案,法眼禅师去参祖师,对答讲得很好。罗汉祖师送法眼出门问曰:“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。万法唯识。”乃指庭下片石曰:“且道此石在心内。在心外。” 法眼答曰:“在心内。”祖师曰:“行脚人著甚麼来由。安片石在心头。”

 

  法达也一样心中装着三千部《法华经》,我们大家呢?我们装的东西更多,这件事、那件事,所以每天叫苦。原因是有我执,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我的。修行的核心,即是破我执,“有我罪即生。亡功福无比。”

 

  这个“我”是很抽象的,说有“我”,去观察,似乎没有;说没有,好像又有,开口讲话,皆是“我”。破这个“我”并不简单,这个身体由四大构成,时时生灭变化,一小时前的“我”与现在的“我”已不一样了,死后烧成一把灰,化为乌有。身心五蕴,色受想行识,哪个是“我”?除这些之外,还能找到什么?我的,我的杯子、我的桌子、我的家庭、我的财产,这些与“我”没关系了。众人往往认为身心——色受想行识,是主宰。“我”为何意?能够主宰,可以自主。譬如,“我”想吃时,就吃;“我”想睡时,就睡。这个“我”能主宰自己,称为“我”。众人认为自己能够主宰,但这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,是“我执”。别人打“我”、侵犯“我”,马上就要生气了,就要。。。其实,我们是不能主宰的。我们认为的这个“我”,是个由妄想执著习气包起来的假相,就像一团水泡。一个小水泡很脆弱,而海浪拍打岸边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水泡堆积似山,猴子看到误认是白白的高山想跳上去玩,一跳即掉入水里,它不知道那是水泡。众人执著“我”如同猴子迷於水泡,表面上有个“我”的形象在此,实际是个假相,吾人自己执迷不悟,以为有个“我”。若仔细观照分析,如《心经》里观音菩萨一样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即会发现:自己的身体是假的,感受是假的,思想是假的,皆无自性,无踪迹,找不到。身体最后一把灰,四大分散,因缘合成,我们的行动、乃至分别,这些均为假相,没一个真正的“我”存在。有“我”即有痛苦,“有我罪即生。亡功福无比”。不执著,心里不负担那么多东西即不痛苦。像挑担子、背一百斤东西,肯定觉得重;若是把这一百斤东西放下来,马上轻松了,就这么简单。修行要减轻心中的痛苦也同样,放下心中的执著。用何方法?方法很多,用般若智慧看破,再以念佛、参禅、持咒辅助。大家念佛的多,就用念佛的方法,一心念佛,以破除我执。

 


 

“师又曰。汝名什么。曰。法达。师曰。汝名法达。何曾达法。复说偈曰:汝今名法达。勤诵未休歇。空诵但循声。明心号菩萨。汝今有缘故。吾今为汝说。但信佛无言。莲华从口发。”

 


 

  取法名的目的是什么?与世间名字不同,法名用于表法:提醒自己,时时与法相应。法达,法达,通达佛法。六祖说:“汝名法达。何曾达法。”你有这个名字,可名不副实。阿弥陀佛名为无量光、无量寿,他的功德即有无量光、无量寿。无量光——智慧无量,照破一切,无有障碍;无量寿——无时间界限,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,万年一念,一念万年,不变。阿弥陀佛证得了实相,名副其实。法达如我们取法名一样,名是名,实是实,名不副实,还未证得。六祖大师点化他,“汝名法达。何曾达法。”自己的我慢心都没发现。六祖又说偈颂:“汝今名法达。勤诵未休歇。空诵但循声。明心号菩萨。”你虽然叫法达,每天坚持精进修行诵《法华经》念了十年,也很厉害了,古人很用功。“空诵但循声”,诵经要随文入观,思悟佛理,不是只念过去而已,心应专注融入经义,念到哪里,明白到哪里,要相应。“明心号菩萨”,用功的目的是要明心,点亮自心,佛经的作用即点明我们,让我们不迷失、不迷惑,这样才是菩萨。“汝今有缘故。吾今为汝说”,今天有缘,我才跟你说,真正地修行用功,并不是念念而已,也不是数字几千几万,而是明心、对治自己烦恼习气毛病,从烦恼执著习气中解脱出来,这才是真正修行的目的。“但信佛无言。莲华从口发”,这句不易理解。明明佛说了那么多经典,为什么说佛无言呢?要从佛讲法的目的去会,佛讲的一切法、经律论所有这些表相文字皆是标月之指,真正的佛法——实相,无法用语言描述,是“无言之言”。念经之目的,要通过念经,理解经意,而体会“无言之言”,认识自己的法性,入佛知见,那时才是真实地念经,“莲华从口发”。六祖的传承源自于达摩祖师,而达摩祖师源于释迦牟尼佛亲传:世尊拈花迦叶微笑,会得这个无言之言、无声之声、无相之相的真实法性,此乃以心传心。我们学佛、念经、念佛、参禅、持咒皆为此一个目标,要会得这个“无言之言”,并与之相应。念佛虽然求生西方不需开悟,也是与此方向相应。到极乐世界后,“花开见佛悟无生”,在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习,才能圆满成佛。还是要开悟,悟得无生,即是明心见性、开悟,证得法身就是无生。念佛是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、及善巧方便,为吾人降低了解脱的标准,因末法众生根性太差、达不到要求。佛菩萨从上面降了一个台阶来接引,我们从下面上一个台阶,以信愿行、一心念佛求生,这样一拉就上去,故称方便法门。所以众多祖师弘扬净土,净土比较容易,这是借以阿弥陀佛的愿力。各各法门的终极目标均是会得“无言之言”,由此,“莲华从口发”,无论做何事都清清楚楚,皆从清净智慧显发而出。念一句佛,出一朵莲花。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,念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口中放光,心清净,相应,才会这样。今天我们讲到这里。

 


 

我们回向:

 


 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