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

 

发布: 2017-10-06 18:53:03   作者: 觉融法师   来源: 加拿大中华寺   

 


 

第三十三讲

 


 

大家请合掌:

 


 

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(三称)

 


 

无上甚深微妙法,
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
愿解如来真实意。

 


 

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,
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,
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,
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

 


 

大众请放掌。

 


 

 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《六祖坛经》,第75页。上次讲到,法达禅师去参六祖大师,自恃已念诵《法华经》三千多部,礼拜六祖时,头不至地,有慢心,故六祖当下指出。后,六祖又问其名,答曰:“法达。” 六祖曰:“汝名法达。何曾达法。”你虽法名法达,却未通达佛法。通达佛法之人,及时觉察自己的慢心,立刻去除,不随慢心而转,而法达居诵《法华经》三千部之功德而自傲。有慢心人自负、自认为了不起,高于他人,自命不凡,以具才华、功德、地位、名誉等而自傲,而这却正是世间法轮回的元素——因我执,而有我慢,因我慢,贪嗔痴慢疑,才有种种的烦恼。轮回由这些元素构成,烦恼因这些元素而生,所以六祖呵斥他,“何曾达法”。

 

  继而六祖说一偈颂:“汝今名法达。勤诵未休歇。空诵但循声。明心号菩萨。汝今有缘故。吾今为汝说。但信佛无言。莲华从口发。”此偈颂是六祖点化法达:你名叫法达,出家修行几十年,目的无非是了生脱死,明心见性,开发智慧,出离轮回,故勤奋精进。三千部《法华经》,一天诵一部,也要十几年时间。像刚才那个八十几岁的尼师,她每天诵菩萨戒、比丘尼戒,诵四部,各人有自己的功课,她以此为行门。过去有的华严祖师,以诵《华严经》为摄持正念的功课, 有人诵《法华经》,有人诵《金刚经》,还有诵《地藏经》。汉地的传承不同,师父教导:“诵这个经可开智慧、消业障、了生死。。。”一般弟子即会诵这些经典。诵经典会有很多世间的感应,有的病愈,有的事业成就,有的开智慧。。。法达禅师坚持诵了十多年,定有很多的感应、相应处,所以他觉得自己有些境界,而生慢心。“勤诵未休歇”,很精进而有感应。但感应归感应,并不等于通达佛法的核心,领会佛法的宗旨。修行过程中,只要认真,多多少少都会有感应,但与通达佛法、起了生脱死之作用大相径庭。诵经可有感应,但不一定能够了生死。了生死的关键,是明心见性,明白心地,明白生死的关键:为什么有生死,为什么有轮回,从哪里开始解脱,这是关键。一般人对宗旨不清楚,念经往往是“空诵但循声”,心未与之相应,只是念经文而已。有些时候,因一心地念也会理解一点点,但不透彻。念经,并以此为正念,能摄心,培养些定力。若不领悟其宗旨,则谈不上了生死,只能是培资粮、积福报、种善根种子。六祖告诉法达:你虽然这么勤恳,由于没通达佛法,故只是空诵,循字音声一心念而已。应该怎样做呢?要“明心号菩萨”。明心,心地明亮——明心见性,心中无迷惑。

 

  凡夫之所以迷惑,是因心地不明亮,遇事不知如何作,不知作事的标准,不知如何作才是正确,并且还往往自以为是,其实自己心里不明白。若有人问,会说:“我不知道。”无人问时,则有“我认为这样”,自己认为自己所作的判断正确。实际上,这个“我认为”是不对的。若问此人:“这个【我认为】的【我】是谁?”一般人不清楚。若是连“我”都弄不明白,那这个“我认为”能对吗?肯定不会!这是个偏见!仅从世间某个角度,可能于某方面有点儿经验,而就更广阔的认识而论,不一定对,可以说这“我认为”是全错的!我知、我见,是一种执著、一种错误的知见。众人未破我执,对自我没有透彻地认识,心地被我执所障、粘缚而不明亮,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、本来心,故谓心地不明亮。通过学习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经律论三藏佛学经典,以及精进熏修破除了我执,心地慢慢明了对世间因果的法则,乃至明确地认识了自己心的本质,则作任何事都有明确标准,这即是明心,“明心号菩萨”。何谓菩萨?菩萨是印度语,全名为菩提萨埵。菩提——觉,萨埵——有情,菩提萨埵为觉悟的有情,心地明了之人。惟有心地明了,才能称为觉悟的人。

 

  “汝今有缘故。吾今为汝说。”今天我们有缘,才跟你讲这些。凡事皆要讲因缘,譬如,若我们宿世无缘,我不可能在这里讲,你们也不可能在这里听。即使半路遇见,跟你讲,你也不一定听,要有善因缘方可。故人人都要结善缘,不要结恶缘。结善缘,善待他人,别人即会友善对己,这是因果。所以,大家因宿世的善根而共聚一起,法达与六祖大师也同样。法达应该是六祖宿世的有缘弟子,才能有机会承蒙六祖指教,特别是这样一个心地法门,宿世因缘是非常深厚。佛出世讲法具三个角度:一,种下解脱的种子;二,慢慢成熟善根;三,解脱。种、熟、脱,三个角度。开始,叫大家烧香、拜佛、唱佛歌、随缘与佛菩萨接触上。当今社会上有众多佛教节目,如看电影等,皆为佛教方便法,撒种子,将佛教的理念散播开,只要结上缘就好。种好种子后,有缘的即慢慢讲佛法、了解佛法,一点一滴地从基础开始修持,五戒十善,戒定慧,一点点打磨自己的习气,逐渐成熟。成佛不是一蹴即就,当下成佛是什么样的人?是种缘已成熟之人,历经累劫熏修成熟,善根极其深厚。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讲法时,下面弟子立即证初果、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乃至证八地菩萨、十地菩萨,这些即是经多生多世修行成熟的,一点即到位,这叫解脱。禅宗之明心见性属解脱法,一讲马上证悟。一旦确实开悟,从此开始了生死,禅宗不讲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。开悟后,轮回从此开始截断,即截断众流——截断生死之流。故知,具此等善根,并能遇到这样的师父,是何等深厚的因缘,“汝今有缘故。吾今为汝说。”我们大家也是有缘,远涉重洋来加拿大聚会,虽是中国人,在中国都不一定遇得到,大家各忙各的,但我们在这里遇到了,并一起学习如此无上之大法,《六祖坛经》是非常殊胜的法,亦是大家有非常深厚的因缘。

 

  “但信佛无言。莲华从口发。”众生的问题出在何处?出在疑惑上!贪嗔痴慢疑。为何会疑?不明白即会疑惑。有人说:“我肯定相信。我百分之百相信。”除非你明白了,才可这样讲。若不明白这样讲,别人不相信。有人说:“我百分之百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”除非你与阿弥陀佛是同参,经常见阿弥陀佛,才会百分之百相信阿弥陀佛。若不如此,心中多少会有疑惑。上节课,我讲一个居士怀疑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存在,这种疑惑很正常,只是她讲出来了而已。众人既有疑惑,就要解决——破迷开悟,断惑证真。断除了疑惑,信心即会生起,信心生起了,做事才能踏踏实实。有疑惑,即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相应、到位,有所欠缺。“但信佛无言”之“信”,不是凭空而“信”。有人说:“若不信,我们怎么会来听法。”信具多种,且层次有别。如有人讲话,我就相信;到寺庙,见到佛菩萨,莫名其妙地感到欢喜清凉;师父讲的话,讲的法,就是欢喜,就是相信。这种是净信——清净信心,为宿世善根所致,过去修过、接触过促成。另一种欲乐信心,听到佛法,认同佛理,有学习的愿望和欲望。譬如,佛法中讲因果不虚,一切无常,于我们心中产生共鸣,认同确实如此。因果不虚,做任何事皆遵循因果之规,不可违背,否则遭受不好的果报。无常,即要珍惜,不可贪得无厌,珍惜当下,做最有意义的事。认同这些,并渴望寻求更好的方法以求解脱,这是对佛理有所了解的信心。还有更深的信心——胜解信心,也叫不退转信心,真正体悟到实相,认识到佛法的核心宗旨而起之信心——“但信佛无言”,佛无说之说。

 

  在《法华经》之前,佛讲了很多的经典。佛初成道的四十九天,于菩提树下没起坐,在定中与法身大士说《华严经》,人间凡夫看不到。既然与菩萨说的,后来如何得以留传到人间?《华严经》不是阿难、迦叶尊者集结的,是禅宗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去龙宫取出,而带到人间。中华寺每年都举办诵《华严经》。诵《华严经》功德有多大呢?据记载,诵《华严经》人洗手的水滴落在死蚂蚁身上,凭借《华严经》的功德力可令这个蚂蚁升天,可知诵《华严经》功德力之大。中华寺坚持诵《华严经》已连续四年,大家很欢喜,希望继续每年诵下去,为大家培养善根、积累资粮、利益众生,这是非常好的法会。佛讲完《华严经》出定后,与憍陈如等五比丘讲四谛法、十二因缘,憍陈如第一个悟道,证阿罗汉果。后来,中国的僧堂——大家坐禅之处,过去没有大殿,白天出去干活,晚上在此打坐;中国的僧堂里供憍陈如尊者。之后,佛又说了阿含、方等、般若等经典,最后说《法华经》、《涅槃经》。因众生的善根不同,佛说法也是有次第的,一开始与根基最利的说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是专门讲实相之法门;之后从小乘开始,四谛法,一步步说到般若,佛共讲法四十九年,般若就讲了二十几年。玄奘大师翻译的大藏经《大般若》有六百卷之多。若大家有机会能把六百卷的《大般若》看一遍,读懂会消除一般的疑惑。许多经典里的方法源于般若,反复讲从不同角度开智慧,看破这个世界。佛谆谆善诱,在《法华经》中最后告诉众人,每个人本来是佛,皆具佛性,皆可成佛。佛所讲的法均指向一个方向——标月之指,指向——终极解脱,无言之言,众人要达到的目的,认识自己的本性。

 

  本性乃柔软无碍,《金刚经》讲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于无任何执著当下一念心,如前所述,即心即佛,这是佛法的宗旨。佛从四谛法起,经般若等种种的层面,皆在消磨众人的执著,最后谈到,执著去除后,人人皆是佛。佛性是种不可思议之境界,大家听到不可思议,会觉得很玄、很抽象的概念。其实不是抽象,而是我们没到那个功行。它不可以通过思维达到,也不可用语言去描述,因语言亦是思维表达的一种方式,故称佛性为不可思议——不可通过思考及语言描述的一个境界,但,这个可以去体会。譬如,通过修行,达到破除全部思考与议论,自己体会这一境界。

 

  六祖得法于五祖,惠明禅师为五祖的衣钵与众人追赶六祖。追到后,见六祖放在石头上的衣钵,就去取,拿不动而令其当下警醒,对藏身于草丛中的六祖说:“行者行者。我为法来。不为衣来。”因五祖告诉大家:“法已南行。”惠能大师听后即出,坐于石头上,说:“汝既为法而来。可屏息诸缘。勿生一念。吾为汝说。”你要求法,先把心安静下来。禅宗一般不多讲大道理,直接指。先安静下来是止,我们若想修即要禅修,不仅是学习而已。心先静下来,观察自己的心。会发现自己的心一直在动,安静下来。六祖继续说:“不思善,不思恶。。。”众人不在善边思,即在恶边想,总在两边。善恶均不思,当下一念心,“不思善。不思恶。正与么时。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”即当下没有分别的一念纯净的心,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。这是要体会,而不是用思考!不要去思考,把思考砍掉,当下返观自己的心。没有这些杂七杂八的思考,善恶分别的,当下即是我们的本来面目。这就是《法华经》讲的,即心即佛,人人皆是佛。“但信佛无言”,无言即是,不可思维,不可议论,佛讲的众多经典就是指此无言之言。

 

  学习佛法不在于会讲多少,而在于是否能体会到,并且用来对治自己的习气,故而,真正修行之人多谨言慎行,默默耕耘。东林寺最近往生的德亮法师,才四十四岁,却烧出了很多的舍利子,证明功德很大。他平日诸事繁忙,但坚持默默修行。据说,这个法师平日寡言少语,非常安静,只是做事,说明他平时一直在用功,与法相应,故如此示现。类似的有个居士,北京或东北的,平时慎言慎行,学佛仅两三年,往生后也烧出很多舍利。由此可知,学佛法不在于能讲多少,而是要真正对治自己的心,其实法并不复杂。“但信佛无言”,法不是用语言描述的,理解后,要用于破除自己的执著,“不思善,不思恶”。

 

  为什么“不思善,不思恶”呢?一般众人认为,若无善恶,既无做人处事之准则。众生的善恶标准皆含我执、带有情绪,不见得正确,均是轮回。实际上,这些善恶都是妄想,暂时、相对的名相而已。哪个是善人?哪个是恶人?善恶仅是相对而言,不是绝对的。譬如,佛弟子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最完美的人,而当时印度的外道则不然,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恶人,因他们的弟子转去追随佛,破坏了外道的名闻利养。外道们甚至派人假作孕妇去诬陷释迦牟尼佛,说释迦牟尼佛令她怀孕,持戒是假的。释迦牟尼佛一指她的肚子,塞入衣内的木盆掉了出来,反而自取其辱。善恶完全取决于各人的心、各人的标准,一个为养家养孩子的强盗、杀人犯在众人眼中是恶人,而其家人心目中是个好父亲,故,无绝对的善恶,善恶因人而异。

 

  善恶源于世界缘起之变化,及各人的分别而产生,并非事物真正的本质,所以要看破这些暂时的假相。看破后,方体会到真实,纯净无杂之本来面目——本性,继而觉察从前的执著何等荒谬,那些才是痛苦的根源。体会到本性后,心地极其清净,如人卸下所有重担,轻松上路,这样快乐之境界,故禅宗有言“赤裸裸,净洒洒”。至此境界,方知何为真正的快乐——极乐,同时会生起大悲心。见一切与己有缘众生,自己过去父母师长,不明白人人皆可有这样的快乐,因妄想颠倒执著,而不能享受这样的快乐,非常可悲!而后,会像佛菩萨那样,以大悲心唤醒救度身边一切有缘众生,像佛菩萨一样利益众生,以种种方便善巧劝告大家,慢慢减轻身上的负担,以得到真正地洒脱。所以,善恶的标准不是基于各人的贪欲,应以得解脱为准绳。

 

  佛法教诲众人什么是真正的善,明确了为人处事的标准——五戒十善、出家人有沙弥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乃至发愿度众生有菩萨戒,得大成就后有饶益有情戒。无论何种戒律,不出三部:摄律仪戒,摄善法戒,饶毅有情戒。律仪,即平时应遵守,该做不该做的,五戒十善、比丘戒、及菩萨戒等属摄律仪戒,为防非止恶。摄善法戒,应该做的善事,就精进努力去做,不精进、懈怠,则犯戒。成就后,应利益众生而未去做,犯饶毅有情戒。不了解佛法之人,认为佛教不与人诤、闭塞,特别出家人躲在山里自己修行,不管他人,认为是消极的。实际上,这只是为达到修行成功的一个暂时手段,而并不是不理会、抛弃这个世界。佛教真实目的,不单利己,且要踊跃利他。若有能力而未去利益他人,即是犯戒、不合法,故知佛法是非常积极的方法,只是有些人不了解而有误会。佛教经典中详尽阐述了思想、行为、身口意之标准,掌握佛法的核心——清净心,平日按佛法标准去做,即会成就圆满的佛。佛法之戒律如同模具,依照佛法而行持,最终会断除一切烦恼,证得一切功德,成就圆满的佛,故“但信佛无言。莲华从口发。”如前所述,信心包括清净信心、欲乐信心、及胜解信心三个层面。信心需要培养,开始的清净信心及欲乐信心不一定坚固。原本来到寺庙,很愉快,若有个菩萨为了考验自己,讲了两句自己不高兴的话,即会生气:“再也不来了!”所以这种信心经不起考验。若能透过这一关,当下意识到:“这是菩萨的考验”,降伏自己的烦恼,就会增强信心。其实,一切皆是佛菩萨的考验,只是自己明白不明白而已。表面上看,某些境界对自己不利、有伤害,若会用功,则一切境界皆是佛菩萨的试卷,是令我们提高功行的机会。只要透过去,看破自己的执著,不受干扰,不随妄想转,即当下解脱,这个菩萨即是自己解脱的助缘。若信心不足,仅初步的善根,对佛法缺乏了解,定慧力不够;定——心不受干扰之力,慧——明于事理;定慧力不强,易受外界干扰而迷失,退失信心。退失也不用怕,但要学会自己反省。若自以为是,则不可救药,只能待吃一段苦再来,故重在及时反省。只有达到真正的信心——胜解信心,悟到自己的清净心,认识“不思善,不思恶”当下的本来面目时,才是对佛法不退转的信心——宁可杀头,也不会放弃的信心。至此深解:身体是假的,终归要死,但生命的本质是不生不灭,杀头摧毁的只是肉身,一世生命,法身慧命长存,故不怕杀头,信念如此才是真正不退转的信心。

 

  印度的那烂陀寺,玄奘法师去西天求学时,曾在那里学习多年。公元1193年伊斯兰的军队入侵印度,对寺里的僧人们说:“只要放弃你们的信仰,就释放你们,留你们活命。若不放弃,马上杀头!” 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最高学府,为国家供养,都是高僧。拉一个出来,不说,宁舍生命,绝不放弃信仰,人人皆信心具足,结果一夜间那烂陀寺的数千名僧人全被杀光。

 

  也许有人会说:“这些人太傻了。心里不放弃,假装说放弃,可以蒙混过关活下来。”但没有一个僧人这样做,为什么?这其实是小聪明。假说可以活下来,活下来,贪生怕死啊?!还有对自己色身的执著,为什么要假说?为了活命,为了色身!虽然可以讲,活下来弘扬佛法。。。但骨子里还有对自我色身的执著在,对肉身与法身的抉择认识还不透彻。所以,那么多高僧能放下自己的生命,而绝对不会说违心的话“放弃三宝”。肉身没了,去投胎,高僧具真正信心不会迷失,生生增上,投胎转过来,照样可以继续弘扬佛法,肉身是可以再生的,没必要假说。再则,每人皆有各自宿世因缘,过去欠人家一刀,可借机偿还,这即是祖师的洒脱自在之处。明白之后,就无所谓,如欠别人二十元,还了而已。

 

  禅宗二祖慧可禅师从达摩祖师处得法,过几年找到了三祖僧璨禅师,传法后,自己去度化众生。最后因一因缘,也是欠债,别人污蔑他是妖。官府将其抓起,问:“你是妖吗?”他说:“我是妖。”是妖,就要斩首,其实是还债。二祖被斩首后,流出白乳,众人一看:“杀错了!是祖师啊,是圣人,圣人才会流白血。”当下帝王宰官们忏悔,二祖的首级为其说法,度化他们。历代祖师悟到清净心后开始了生死,对色身无任何执著,生死自在,既可抉择生,亦可布施色身而了因缘,这来自于修行般若、心地无住、无碍之力量。达摩祖师来中国讲的佛法非常玄妙,许多人羡慕、嫉妒、恨、不理解,用毒药害他。达摩祖师修行具般若功力,心对毒无丝毫挂碍、执著,故毒害不了他。有了执著才会受伤害,故知,别人伤害到我们,完全是由于自心有执著的缘故。别人给达摩祖师下了几次毒都不能伤害他。一次达摩祖师将毒取出放到石头上,石头即刻裂开,毒性之巨,凡人不可能承受,由此看见,修持心地法,无住之法的功行力量。

 

  只要精进修行,坚信佛的无言之言——众人不可思议之本来面目,并能契入,“莲华从口发”。莲华——出污泥而不染。众人生活于凡夫的境界,只要心地清净,亦如莲华。因法达诵《妙法莲华经》,若以这样的见地而修行、诵经,即是“莲华从口发”,与佛法相应,能够转经,而不被经转。

 


 

“达闻偈。悔谢曰。而今而后。当谦恭一切。弟子诵法华经。未解经义。心常有疑。和尚智慧广大。愿略说经中义理。”

 


 

  法达听六祖大师讲之后,知道自己有错,傲慢,即忏悔:“从今以后,应当谦恭一切。”但他还有疑惑,诵《法华经》不解其意,即向六祖大师请教经意。

 


 

“师曰。法达。法即甚达。汝心不达。经本无疑。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经。以何为宗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大师讲法,处处指归众人心地,破我们心中执著:你名叫法达,法本通达,“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 。”法法皆依各自之规而自然运转,通达无碍,无有主宰,行善得善报,行恶招恶果,世间一切均依因缘,循成住坏空,不断生灭变化。法的规律:成,世界生成;住,住世,持续;坏,毁坏;空,全部消亡。人有生老病死。心则有生住异灭:生,心念生起;住,思想停留;异,变化;灭,消亡。成住坏空,生老病死,生住异灭,世界之万物悉皆不停地变化运转,无停止,无障碍。“法即甚达。汝心不达”,法很通达,是你的心不达。“经本无疑。汝心自疑”,经文无疑,讲得很清楚,是你心不明白,才有疑惑。一切万法不离自心,皆由吾人心生,众人体验的经验、感知的觉受,统统产生于自心。因而,修行及做任何事,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。掌握了此心,即掌握了世界,掌握了自己的命运。故知,学佛是学对了,学佛就是要掌握自己的心,认识自己的心。若不懂得掌控自己的心,就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。故,心为万法之核心,心生,种种法生,心灭,种种法灭。六祖处处提醒,心之要处。

 

  “汝念此经。以何为宗”,六祖问法达:你念这个经,以什么为宗旨?这个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?每人做事都有宗旨、目的。

 


 

“达曰。学人根性闇钝。从来但依文诵念。岂知宗趣。”

 


 

  法达说:我比较愚痴,虽然念了三千部,只知依文而念,不知经文真实的内涵。

 


 

“师曰。吾不识文字。汝试取经诵一遍。吾当为汝解说。法达即高声念经。至譬喻品。师曰。止。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。纵说多种譬喻。亦无越于此。何者因缘。经云。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一大事者。佛之知见也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大师从小没读过书,大家也许奇怪:“没读过书,念经文能听得懂吗?”讲话靠语言,语言传递意思,而文字是表达语言的方式。譬如,有人会讲英文,知道意思,但写不出来。文字与语言不能完全挂钩,经文念出来,即成语言。六祖虽然不识字,但听得懂语言,明白语言所表达义理,所以能够解释经文。机缘品一开始讲到,无尽藏比丘尼奇怪六祖不识字却深解经义,问曰:“字尚不识。焉能会义。”六祖答:“诸佛妙理。非关文字。”佛说的义理与文字无关,文字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,标月之指,是指向义理的工具,并不是义理。

 

  法达已诵《法华经》三千部,不看书即可随口背诵出。像那个八十多岁的尼师背诵菩萨戒律一样,天天背,非常熟悉,随口而出。过去华严宗祖师澄观大师——人称清凉国师,每天要上朝参政,指点皇帝。早晨上朝,上马即开始诵《华严经》,下马时已念完一部,八十卷我们要念二十天,他一个时辰就能念完。

 

  法达诵《法华经》至譬喻品,六祖说:停,我已知经义:“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。纵说多种譬喻。亦无越于此。”《法华经》是以因缘出世为宗旨,虽然经中讲了众多譬喻,悉皆为这一件事。“何者因缘”,什么因缘呢?经中言:“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”人生最大事情是什么?对,生死事大,无常迅速!我们要了生死,此乃第一大事!生从何处来?死往何处去?来到这个世间后,才会有诸多生、老、病、死问题。生是死的转换,一个生命消失了,另一个生命诞生了,生死同时产生。如这杯水,倒到那个杯子里,这杯水没了,那杯水产生了。众人在此世间,为何有苦、乐种种处境?大德言,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”,众人今生的苦乐皆是过去自己所造; “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” , 若要把握自己的将来向何处去,即要检点自己现在的行为,为将来做好准备,这是件大事。

 

  有首歌“我想再活五百年”,即使再给我们五百年,也非常有限,何况一般凡人活不到五百年,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已经是很长寿了。达摩祖师一百五十多岁来的中国,虽然在中国示现涅槃,但后来开棺发现里面只有一只草鞋,其实他已经回印度去了。到六祖的年代,六祖一个弟子方辩于印度遇到达摩祖师,嘱咐方辩:“速回中国,我的弟子已传第六代,在讲法,你去亲近。”《五灯会元》里有个千岁宝掌禅师,活了一千多岁,他所经之处后皆成大丛林。即使寿命再长,像天人,成千上万岁的寿命,也还是要轮回。人活一辈子做什么?众人这辈子仅几十年,但我们的未来是无量长,并不是人去世就什么都没有了。若是什么都没有了,倒也罢,反正受苦受乐就这几十年而已。但众人的生命之流不会消失,将来是无量的,故,要把握好此生完结后去向哪里。与无量的未来相比,今生很短暂,未来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!

 

  许多人说:“我现在很忙,没时间去听闻佛法。”认为自己忙的是大事。但,佛法讲的是什么?佛法是讲,将来无量时间众人生命之福祉,众人的去向。若是明白这点,则众人现在所忙的一切皆不是大事,学习佛法才是真正最重要的!要把生死问题弄清楚,为无量的未来而做准备,这才是大事!为什么佛说众生颠倒呢?这即是颠倒!小事当成大事,大事反而不去管,无所谓!一般执著重的人会认为:“无量的将来谁能看得到呢?只是说说而已。”有智慧之人则深知:将来一定存在!古人言: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若无长远考虑计划,整天忙于杂务琐事,会忽略生死大事。释迦牟尼佛见凡夫众生,在生死苦海里漂泊,颠倒妄想,迷惑造业,轮回生死,受冤枉苦。佛兴慈运悲,谆谆善诱,现身说法,欲唤醒一切有缘众生,了生脱死,离苦得乐,这即是佛出世的因缘。

 

  “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一大事者。佛之知见也。” 大事,即生死大事,但生死的关键在何处?生死、轮回、了脱生死之关键在何处?关键是认识诸法实相,即是迷还是悟。了悟万法实相,认识众人的本来面目——清净心,为佛之知见,这是了脱生死之前提,可解决生死大事。轮回原因在于迷惑、攀缘境界、随妄想流转,依不同思想境界而产生六道的不同去处,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地狱、恶鬼、畜生,皆是众生自心而感得的境界。佛出世欲令众生了生脱死,告诉我们佛之知见:他所证得的认识见解,他所见到的真理。如《华严经》所言:“一切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。”每个人都可以成佛,皆具佛之功德,但众人的功德没能显发出来,因妄想颠倒执著原故。佛就是要告诉众人这件事,且教以大家方法,破除妄想颠倒执著。如果这件大事处理好了,每个人都会活得快乐、自在、充满智慧,这也是每人所希望达到的。每人都在努力,希望有智慧,学习即是要有智慧,要自在,要快乐,但真正能达到快乐、自在、智慧之因并非每个人都知道。获得佛样的圆满智慧、自在、快乐之因,是破除所有的妄想颠倒执著,证得自己的清净心。即,卸下身上一切负担,才能够轻松上路。佛出世,就是要告诉众人这个,正因正果。凡夫众生则往往,生意人认为:“金钱是快乐的,有钱可使鬼推磨”;当官的:“只要有地位,可呼风唤雨”。但这些人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,因为有执著。一旦心中有执著,无论金钱、地位、及姿色再多、再高、再美,也不会真地快乐。这些是无常,不是真实的快乐之因,只能带来暂时的满足。一朝无常到,痛苦随之而至,故不究竟。佛教导众人:真正的快乐之因,是破除妄想颠倒执著。

 


 

“世人外迷着相。内迷着空。若能于相离相。于空离空。即是内外不迷。若悟此法。一念心开。是为开佛知见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大师在此以极简洁精辟之言词诠释归纳了佛法。“外迷着相”,一般众人对外著相,因不识实相,见物心即粘附,瞬间起分别:是非、好坏、得失、对错。。。“内迷着空”,外在现象反应于心成影,若追寻,无踪迹,宛如空,著于“外有个相,内为空”。分为内外,能所,能观之人,所观之境界。“若能于相离相”,若做到,对着相而不着相,心不在这个相上。“于空离空”,知道内心无东西,而又不执于这个空,“即是内外不迷”。关键,要如何离相?若能离相,即能离空,空亦是个相。《金刚经》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要见相为非相。其实,相于众人本无障碍,只因我们攀缘执著,于相上起分别,而产生障碍。不是相的问题,是众人攀缘相之心的问题。“于相离相”,看破自己的攀缘心,即能离相。如镜映物,镜中虽有物影,但镜与物是分离的。若自己的心净如镜,无杂念,即能见物明明了了,无苦无乐,无有障碍,心中自在。返观自心,空无一物,这也是个境界,是个相,若无对空的执著,自然“于相离相。于空离空”。内外无任何分别执著,保持一个清净心,“即是内外不迷。”为什么众人会著相?因有很多的无明妄想,看破,即可砍断攀缘心,而不迷于自己的分别执著,“即是内外不迷。”

 

  “若悟此法。一念心开。是为开佛知见。”若了悟,并依此发奋修持,一朝心地豁然明了:“自心本来具足,自在洒脱,此心即佛,与佛无异。”众人的妄想颠倒执著如云雾遮覆于空,当今科技用发射炮弹驱散云雾,即刻可见本来蓝天。这与众人通过念佛、修密的持咒,乃至禅宗的一念返观,看破、截断当下所有妄想,放下一切负担,而体会到当下一念清净心一样,亦如惠明禅师所描述:“如人饮水。冷暖自知。”这叫“ 一念心开。是为开佛知见。”开示一大事因缘,首先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为开佛知见,心地打开了。开悟,即是心地打开了,而见到了实相。有时打开了,通过修行契入了这个境界,因无般若之熏修,不认识,没有体悟。没体悟,即不算悟。滑过去了,没抓住,没有认识到。不仅要打开,而且要有体悟,方可。这是开,开佛知见。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 


 

我们回向:

 


 

  以此讲法、闻法之功德回向我们所有的怨亲债主、历代祖先、乃至父母师长,愿一切众生皆能圆满成就无上佛果、开悟心地、早证菩提!

 


 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