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

 

发布: 2017-10-06 19:09:38   作者: 觉融法师   来源: 加拿大中华寺   

 


 

第三十四讲

 


 

大家请合掌:

 


 

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(三称)

 


 

无上甚深微妙法,
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
愿解如来真实意。

 


 

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,
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,
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,
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

 


 

大众请放掌。

 


 

  请大家将《六祖坛经》翻至76页。刚才我们多加了个偈颂,看大家跟得还不熟,我在此略作解释。这个偈颂是皈依发心,皈依三宝。最初发心入佛门,一开始是皈依,举行皈依仪式。自发心至成佛之间,一直都在修皈依,时时心里,依靠三宝,不离三宝,修任何法皆不离皈依。成佛之后才是皈依圆满,不需要再另外皈依了。皈依之后要发心,发圆满的菩提之心,即是要成佛。将我们所学及所修的一切善根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度无量的法门和无量的行门,所积累一切资粮统统回向: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圆满佛道!有人修行求世间财富、家庭平安、及种种利益,真入佛门即知,世间一切均无常,修行目的是为更好利益众生成就圆满佛道,所修持的布施持戒功德,是为成就佛道而积累资粮,不是为自己求福报,不是为自己而成佛,要这样地发心,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有两个要素:上求,下化;上求圆满的佛道;下化,度化一切众生,令其成就圆满佛果。故这四句为:“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”,诸佛——十方三世诸佛,正法——佛讲的教证二法,贤圣——贤圣僧,佛弟子,包括修行有成就的僧人及清净僧团;“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,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,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。”每次讲法之前,先要皈依发心,将众生的散乱心、无记心、恶的发心、或其它的发心,统统改过来,改为菩提发心,提起我们的正念。

 

  上次讲到法达禅师去参访六祖大师,他诵《法华经》已有三千部,顶礼六祖头不至地,有慢心,遭六祖呵斥。法达闻后“悔谢曰。而今而后。当谦恭一切。弟子诵法华经。未解经义。心常有疑。和尚智慧广大。愿略说经中义理。师曰。法达。法即甚达。汝心不达。经本无疑。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经。以何为宗。达曰。学人根性闇钝。从来但依文诵念。岂知宗趣。师曰。吾不识文字。汝试取经诵一遍。吾当为汝解说。法达即高声念经。至譬喻品。师曰。止。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。纵说多种譬喻。亦无越于此。何者因缘。经云。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一大事者。佛之知见也。世人外迷着相。内迷着空。若能于相离相。于空离空。即是内外不迷。若悟此法。一念心开。是为开佛知见。”

 

  佛教中言:“开悟的《楞严》,成佛的《法会》”。《法华经》是佛陀讲法四十九年,最后的说教。《法华经》授记众生皆可成佛的至理,乃至“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共成佛道!” 《楞严经》侧重讲如何开悟,明心见性,一点一滴地将众人心中的错误观念一一破除。

 

  法达禅师虽然诵经三千部,约念了十多年时间,但不懂经义。六祖智慧广大,虽未读过书,但当法达禅师诵《法华经》至譬喻品时,已知经意曰:“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。”这里讲的比较简短,为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《法华经》之内容,我下面讲解一下《法华经》中方便品,譬喻品,及信解品的几段经文。

 

  方便品主要讲,佛出世间以种种方便因缘譬喻说法度化众生,其目的只有一个:一佛乘,令一切众生究竟圆满成佛。譬喻品进一步以譬喻及因缘加以说明,一切众生在轮回的火宅中,佛以方便善巧诱导众生出离。信解品中佛弟子们听闻譬喻品,理解了佛的用意,也说了个譬喻。

 


 

“如是妙法。诸佛如来时乃说之。如优曇鉢华时一现耳。”

 


 

  似《妙法莲华经》此等妙法,十方诸佛说的,非常稀有难得,如优曇鉢华,只有佛出世,或转轮王出世时,才有优曇鉢华开放。

 


 

“舍利弗。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。”

 


 

  舍利弗当时心中有疑惑,佛告诉他,要相信佛说的是真实不虚,从来没有妄语的。

 


 

“舍利弗。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。”

 


 

  诸佛随意说法是依众生的根基,针对所迷处、或纠结处,而采用的相宜讲法。“意趣难解”,若无佛样的智慧,则甚难理解。

 


 

“所以者何。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。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。唯有诸佛乃能知之。”

 


 

  那是为什么呢?因佛以无数的方便,八万四千法门,讲述众多因缘来譬喻。于所有宗教中,佛教的法最为丰富。这些法不是以一般的分别心所能理解的,唯有佛那样的人才能了解其真实意趣。

 


 

“所以者何。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。舍利弗。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。诸佛世尊。欲令眾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。欲示眾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。欲令眾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。欲令眾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。舍利弗。是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。”

 


 

  此段所述,佛出世於世的唯一大事因缘,即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佛出世惟有这一个目的。

 


 

“佛告舍利弗。诸佛如来。但教化菩萨。诸有所作常為一事。唯以佛之知见示悟眾生。舍利弗。如来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说法。无有餘乘若二若三。舍利弗。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。”

 


 

  “诸佛如来”,不单释迦牟尼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皆如是。“但教化菩萨”,指小乘声闻、罗汉。“菩萨”,指发菩提心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发愿究竟圆满成佛的。十方如来皆教化一切众生要成佛,要觉悟。一切方便善巧唯为一事,即开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;所说之法,皆为一佛乘,无二乘、三乘。这是相对于释迦牟尼佛之前说的法。释迦牟尼佛在说《法华经》之前,说过二乘、三乘,在前面有声闻乘、缘觉乘、佛乘之说法。《法华经》为开权显实,之前所说法是方便善巧,其真实用意,是令众生皆圆满成佛,而并不是成阿罗汉、缘觉就了事了。因众生当时的根基未到,故不能直接讲出一佛乘,恐众生心力承担不了。如《法华经》化城喻品中的比喻:众人去一个地方取宝,因路途非常遥远,导师告诉大家,半路有一城,到达即得安稳;当众人抵达此城歇息吃饱之后,导师又讲,现只走了一半,还有一半路程,大家既然已吃饱喝足、休息好,就不怕远,高兴上路了,这是佛的一个方便善巧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前面大乘、小乘都有说,也是看众生的因缘。有时说声闻,有时说缘觉,故有三乘法,声闻乘、缘觉乘、佛乘。至《法华经》时,佛见大家善根均已成熟,即告之众人:没有声闻、缘觉乘,全部是佛乘;所说之法唯一目的——圆满成佛。如中间的阿罗汉、缘觉果位还是半路,未至究竟,仍需继续努力。这叫开权显实,前面是权巧之说,后面《法华经》则是真实之说。“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。”十方诸佛皆是这样说的。并不是有人只得阿罗汉果,有人可以证佛果,一切众生都可成佛。

 


 

“舍利弗。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。而為眾生演说诸法。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是诸眾生从诸佛闻法。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舍利弗。未来诸佛当出於世。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。而為眾生演说诸法。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是诸眾生从佛闻法。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舍利弗。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。多所饶益安乐眾生。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。而為眾生演说诸法。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是诸眾生从佛闻法。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舍利弗。是诸佛但教化菩萨。欲以佛之知见示眾生故。欲以佛之知见悟眾生故。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见故。舍利弗。我今亦復如是。知诸眾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。随其本性。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為说法。舍利弗。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。”

 


 

  在此,释迦牟尼佛讲:过去佛这样说法,未来佛这样说法,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的那些诸佛,亦是这样说法,皆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故释迦牟尼佛也这样说。因佛知众生粘着于何处,执著于哪里,故根据众人的喜好及种种因缘,易于理解,能够深入了解佛法,依法修行而开悟解脱。即,喜欢念佛的,教念佛法;喜欢参禅的,教参禅法;喜欢念咒的,教念个咒。教授方法的最终目的,是达至一心,开发智慧。释迦牟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亦如是,根据众生的种种因缘,而一步步引导,只为令众生圆满成佛。圆满成佛的智慧,称之为一切种智。

 


 

“舍利弗。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。何况有三。舍利弗。诸佛出於五浊恶世。所谓劫浊烦恼浊眾生浊见浊命浊。如是舍利弗。劫浊乱时眾生垢重。慳贪嫉妬成就诸不善根故。诸佛以方便力。於一佛乘分别说三。舍利弗。若我弟子。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。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。此非佛弟子。非阿罗汉。非辟支佛。”

 


 

  释迦牟尼佛于此强调:不但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说一乘法,十方世界中也无二乘,说有阿罗汉,也是个假名,只是“外现罗汉相,内秘菩萨行”。如西方极乐世界,有人讲《阿弥陀经》也讲有声闻、无量菩萨的。实际上,他们虽现的罗汉相,但发的菩提心,皆是菩萨。佛为什么一开始没说大乘而说三乘呢?是因众生烦恼慳贪嫉妬很重,善根浅薄,故佛方便权宜善巧引导。真正成就了阿罗汉或辟支佛果位的,自己知道向上,不会停留于彼。有的认为自己得了阿罗汉或辟支佛而满足,并不知一佛乘的,这不是佛的弟子,也不是真的阿罗汉和辟支佛。那是什么样的人呢?

 


 

“又舍利弗。是诸比丘比丘尼。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。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。所以者何。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。若不信此法。无有是处。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。所以者何。佛灭度后。如是等经。受持读诵解义者。是人难得。若遇餘佛。於此法中便得决了。舍利弗。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。诸佛如来言无虚妄。无有餘乘唯一佛乘。”

 


 

  佛方便善巧引导大家,有人自谓已得阿罗汉,因有种种觉受境界。若以为这即是究竟的果位,不再进取求佛样的无上菩提之人称为增上慢人。增上慢——自认为自己得到了,其实没有证到。但他不是打妄语,这与打妄语有区别。打妄语,即明明自己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功夫,为了获得利养、名声而故意欺骗人。而增上慢,则以为自己说的是实话,因自己有相似的觉受。譬如,有人打坐感到身体化空了,看到经典上有类似的描述,他认为自己证得了什么果位。或得到某个禅定,他认为证得四禅的功夫了,证得四果了,这称为增上慢。增上慢不是真正地证果,会退失。有两种:一种开始不知道自己是增上慢,经过继续用功,而后真正地证到了,即会忏悔自己前面说错了。另一种,证得四禅样的境界而认为自己证得了四果,四果应没烦恼了,而他对境界时心中生起了烦恼。他奇怪:自己已经证得四果怎么会生烦恼呢?他会谤佛,说佛打妄语。本来说四果没烦恼,怎么会有烦恼?他没想到自己没有真正地证到四果,只是个四禅而已。这样情况下,他认为佛说错了,即会堕落。所以,过去禅宗祖师对弟子说开悟,印证时非常地小心。真正证到阿罗汉、辟支佛果位时,不可能不发无上菩提心,不可能不去度化众生,不可能一个人坐在那里入灭、怕做事、远离大众,因他已有能力了,悲心自然会生起来。

 

  如我们现在的时代,无佛住世时,大家学得法不同,有南传、藏传、汉传,每个人所接触的教法不一定很圆满,如修南传的不一定能遇得到《法华经》。通过佛法而证得阿罗汉果的有可能认为已经是究竟了,因没因缘没人跟他讲。但灭度后,当遇到其他佛出生时,他即会继续增上。故而,二乘、三乘是不存在的,只是方便之说,唯有一佛乘,一切法皆围绕成佛而说。这是佛的方便善巧,《法华经》方便品所讲的内容,佛出世的本怀——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。

 

  譬喻品中讲了个譬喻,说明佛为什么要方便善巧说三乘法,最后为什么要对众生说一乘法。

 


 

“有大长者。其年衰迈财富无量。多有田宅及诸僮僕。其家广大。唯有一门。多诸人眾。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。止住其中。堂阁朽故墙壁隤落。柱根腐败梁栋倾危。周匝俱时歘然火起焚烧舍宅。长者诸子。若十二十或至三十。在此宅中。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。即大惊怖。而作是念。我虽能於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。而诸子等。於火宅内乐著嬉戏。不觉不知不惊不怖。火来逼身苦痛切己。心不厌患无求出意。”

 


 

  有机会大家应看看《法华经》,经典有譬喻、讲义理、含故事,文字亦颇优美且到位。这里讲,有个长者家中非常富有,但一所老宅已腐朽。一天大火突然燃起,他的孩子全都在火宅里,不懂得出来,长者自己知道出来,但这些孩子不知道出来,也不知道怕被火烧。

 


 

“是长者作是思惟。我身手有力。当以衣裓。若以机案。从舍出之。”

 


 

  这长者想:我有力气,用工具把这些孩子拉出去吧。

 


 

“復更思惟。是舍唯有一门。而復狭小。”

 


 

  而后又想,这房子只有一个出去的门,而且狭小。一个门,即生死之门。众生贪恋这个世间,即在火宅之内;放下这个世间,心内没有执著,即出这个轮回之门。故,学佛真正地解脱不解脱,就是看我们的心放得下放不下,有无智慧将其放下来。有人既贪著世间的享受,又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,这对初学者而言,是不可能做到的。心贪著,即不可能解脱,是与解脱相违背的,是两相违背的事情。但大家要知道,拥有与贪著是两个概念。不贪著,并不是要大家全部舍弃。拥有,没有错,拥有一个世界,拥有十方世界都没有错!但是千万不能贪著,不能对它有执著。有执著,即是错,即是轮回。所以,可以拥有,但不可贪著。长者想:只有这一个门才可出去,小孩子执著,又不懂事,所以用力气拉他们出去不行。

 


 

“诸子幼稚未有所识。恋著戏处。或当堕落為火所烧。我当為说怖畏之事。此舍已烧宜时疾出。无令為火之所烧害。作是念已。如所思惟。具告诸子。汝等速出。父虽怜愍善言诱喻。而诸子等。乐著嬉戏不肯信受。不惊不畏了无出心。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。云何為失。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。”

 


 

  佛说法度众生是甚难之事,佛有十力四无畏具广大神通。若将众生搬到什么地方,是很容易的事,即便将整个娑婆世界移到十方任何一个地方,大家都不会知道、没感觉的。佛有这个力量,但把众生移过去是没用的,我们若生烦恼,还照样被大火所烧。譬如,道场是个净土,把你们人拉过来,安排你们住这里。我们出家人住道场里觉得很自在的,但你们住在道场就不一定欢喜。你们住一天、两天觉得很清净,这里很舒服,若是一个星期以后,不生烦恼,我就佩服你们了。因为太寂寞了,出家人所作的事情非常的单一,若想清净,得要有清净的福报才行。心要清净,就能享受这个清净的场所。所以,去西方极乐世界首先得要有前提,并不是去就可以了,没那么简单。释迦牟尼佛现在即可以把众人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但我们去了不一定待得住,如同把我们从烦恼、闹市区的家里拉到寺里一样,关键是要训练我们的心。释迦牟尼佛观察到:用力没用,但可以说,令他们害怕。从释迦牟尼佛至当今的法师说法无量,但能成就的人比例非常之少,为什么呢?因众生不懂得什么是火,什么是舍,何为失。告诉他们:“房子已被大火所烧了,赶快离开家吧!否则你们会被烧死的!”众生不懂。如佛法讲:“世间是苦,轮回是苦。”看看大家活得都挺快乐,快乐得不得了,天天这个party,那个party的,好像非常地幸福。其实,无时不在为大火所烧。众生不知道什么是火,烦恼即是火!烦恼,并不只是痛苦时是烦恼,欢喜时也是烦恼。为什么呢?因为有粘着、有执著都是烦恼!只是这个执著顺从于我们的习气。譬如,我喜欢吃蛋糕,今天有个蛋糕,我就很欢喜。看起来是欢喜,其实是顺自己习气了。若一个人不喜欢吃这种蛋糕,心里就生烦恼了:“我喜欢吃那个,不喜欢吃这个!”同一个蛋糕,两个人两种状态,其实两种都是为火所烧。虽然有讲法,告诉大家皆为烦恼所烧,但众生不以为然。为什么呢?因为目前的现象正是他们所喜欢的、他们贪著的、欲火。跟他们讲,听不懂,只是看着父亲而已,所以佛没办法。

 


 

“尔时长者即作是念。此舍已為大火所烧。我及诸子。若不时出。必為所焚。我今当设方便。令诸子等得免斯害。”

 


 

  长者就想:“这个房子现为大火所烧,很快要烧坏了,而且这些孩子都在里面,若不及时救出去,肯定都烧死了。”

 


 

“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。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。而告之言。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。汝若不取后必忧悔。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。可以游戏。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来。随汝所欲皆当与汝。尔时诸子闻父所说。珍玩之物适其愿故。心各勇锐互相推排。竞共驰走争出火宅。是时长者。见诸子等安隐得出。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。无復障碍。其心泰然欢喜踊跃。时诸子等。各白父言。父先所许玩好之具。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。”

 


 

  这个父亲非常有智慧,知道这些孩子心里喜欢什么东西,为了让他们出去,就故意骗他们,说:“外面有你们大家喜欢的羊车鹿车牛车,你们出去就都给你们玩!”大家一听,既然有自己喜欢的这些车,就拼命地都跑出去了。到外面后,即跟父亲要车。像大家学佛样的,佛法中有这样的方便善巧,“先以欲鉤牵,后令入佛智”。很多的居士一开始学佛都不是为了解脱生死的,有的为了家庭、或为了孩子,特别是为了孩子。有些居士原来天天打麻将,旁人怎么说,不听的。而后孩子不听话,来找师父。师父告诉她回去念六字大明咒,打坐回向给这个孩子。要不叫这个孩子自己念,这个居士说:“他不可能念。”法师说:“他不可能念,母子联心啊!你打坐回向给他,就很容易改了。”她说:“那好!”她为了孩子每天坚持打坐,念六字大明咒一小时。后来,慢慢地尝到法味了,麻将也不打了,回向给孩子,也听话了,自己也得到受益。然后再跟她讲佛法,才知道佛法是了生死的,所以都是根据大家不同的状况。一开始,求什么,进来都可以求。进来后,要进一步地了解,了解真实的佛法。即如大富长者一样,知道这些孩子喜欢羊车鹿车牛车,就告诉他们外面有,所以这些孩子就全赶快跑出去了,避免了大火烧身。出去后,这些孩子向父亲要羊车鹿车牛车。这些羊车鹿车牛车比之大白牛车要差,如二手车与奔驰宝马比较,这大富长者家里财富很多,就给这些孩子们最好的车,每人都一样。这些孩子虽然没得到羊车鹿车牛车,但他们喜出望外,因父亲给了他们最好的玩具。如同修行一样,开始我们只想得到世间一点小小的福报,进入佛门后才发现佛门中如此之厉害,可获得众多我们想像不到的利益。

 

  释迦牟尼佛以此譬喻品而说明为什么一开始要说三乘,因众生有这样的喜好,说三乘,他们才能出离,说佛乘他们听不懂。为什么给他们一佛乘?因人人皆能成就圆满佛,不只成阿罗汉、成辟支佛、成一般的菩萨,故须给每个人以最圆满的佛乘,令大家皆受益。佛下面自己解释:

 


 

“舍利弗。如来亦復如是。则為一切世间之父。”

 


 

  佛是一切世间之父。父母给了我们生命,肉身为父母所生,这是色身;佛给予我们法身,若无佛之教化,我们不可能认识自己的法身慧命,故而,佛为一切世间之父。

 


 

“於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。永尽无餘。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。有大神力及智慧力。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。大慈大悲常无懈惓。恒求善事利益一切。”

 


 

  这皆是佛之功德。

 


 

“而生三界朽故火宅。為度眾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。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见诸眾生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。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。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眾苦。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。若生天上及在人间。贫穷困苦爱别离苦。怨憎会苦。如是等种种诸苦。眾生没在其中。欢喜游戏。不觉不知不惊不怖。亦不生厌不求解脱。於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。虽遭大苦不以為患。舍利弗。佛见此已便作是念。我為眾生之父。应拔其苦难。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。令其游戏。”

 


 

“舍利弗。如来復作是念。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。捨於方便。為诸眾生。讚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。眾生不能以是得度。所以者何。是诸眾生。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。而為三界火宅所烧。何由能解佛之智慧。”

 


 

  释迦牟尼佛见众生很苦,故要救度众生。佛自己已证得无量的智慧、快乐,愿与众生分享。但又想到,众生于苦恼中并且愚昧,无法接受佛之智慧。

 


 

“如彼长者。虽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。但以殷勤方便。勉济诸子火宅之难。然后各与珍宝大车。如来亦復如是。虽有力无所畏。而不用之。但以智慧方便。於三界火宅拔济眾生。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。而作是言。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。勿贪麁弊色声香味触也。若贪著生爱则為所烧 。”

 


 

  这句很关键,即“贪著生爱则為所烧”。

 


 

“汝速出三界。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。我今為汝保任此事。终不虚也。汝等但当勤修精进。如来以是方便诱进眾生。復作是言。汝等当知。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。自在无繫无所依求。乘是三乘。以无漏根力觉道禪定解脱三昧等。而自娱乐。便得无量安隐快乐。舍利弗。若有眾生。内有智性。从佛世尊闻法信受。慇懃精进欲速出三界。自求涅槃。是名声闻乘。如彼诸子為求羊车出於火宅。若有眾生。从佛世尊闻法信受。慇懃精进求自然慧。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。是名辟支佛乘。如彼诸子為求鹿车出於火宅。若有眾生。从佛世尊闻法信受。勤修精进。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。愍念安乐无量眾生。利益天人度脱一切。是名大乘。菩萨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萨。如彼诸子為求牛车出於火宅。”

 


 

  《六祖坛经》中讲的羊车鹿车牛车在《法华经》中皆有所指。故此,我简单给大家开解《法华经》的有关段落,使大家知道这些典故的出处,以便更好地理解。这些文字内容非常丰富,我们在此不作详谈,待以后有因缘再说。

 

  释迦牟尼佛应众生的心量而说方便善巧方法,令其远离贪爱之火,待众生达到一定成就,有智慧及力量能承担佛之智慧时,再说佛乘。

 


 

“舍利弗。以是因缘。当知诸佛方便力故。於一佛乘分别说三。”

 


 

  虽然,释迦牟尼佛于说法四十九后才开权显实,但在讲《法华经》时仍有五千比丘退席。这五千比丘悉是增上慢,即没证到阿罗汉果,而自认为已得。这些比丘因法会及个人的种种因缘,在佛讲《法华经》之前即退出了。他们离开后,释迦牟尼佛才开始讲的《法华经》。

 

  《法华经》共二十八品,譬喻品仅为前面的第三品。当法达禅师诵到譬喻品时,六祖大师即已知道整个《法华经》的宗旨,告之法达曰:“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。”众人知道,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。人的一生,会遇到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境界,若没生到世间,即不遇到这些境界。但人总有一天会死去,有生必有死,自古以来,还未出现过有生而没有死的。虽然有这些丰富多彩之境界、生命风景,但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呢?众人皆知,我们是父母所生。然而,若再向上探索,“父母未生之前,我是谁?” 父母未生之前,我们在哪里?将来死去,又向何处去?这些问题以凡夫的智慧,是无法探寻领会的。但众人可尝试了解:现在我们是谁?若进一步去深入追究、观察、返观自己,会发现:其实我们现在并不知道自己是谁!简而言之,虽然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生,其实我们是稀里糊涂地,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!这样的丰富多彩又有多大的意义呢?!释迦牟尼佛以大事因缘——众生之生死大事而出现于世,佛所讲的佛法即是告之众人:我是谁,生从何处来,死向何处去,即宇宙人生的真实之相。生死,分为轮回生死,及解脱生死。差别在何处?关键在于正确的认识,即佛之知见,究竟圆满觉悟的知见。

 

  在此,六祖大师归纳了所有法,并精练扼要地指出:“世人外迷着相。内迷着空。若能于相离相。于空离空。即是内外不迷。若悟此法。一念心开。是为开佛知见。”众人因迷惑而颠倒受苦,迷于有无之间,不著有,即著无。众生见到的就著相,著有;看不到的则认为没有,即著空。世间一切境界,不外乎这些。事实上,这些现象及众人认为的空均为假相、幻相,因我们执著这些故,而流浪生死;若不执著,即能脱离生死。生死即是生灭,相有生有灭,空亦有生灭。空如何有生灭呢?空中一时有个东西出来,我们即会认为不空了,这些都是暂时的现象。若执著这些暂时现象,并随其生灭而流浪,即是走在生死之中。若不随生灭走,安住于不生不灭,即会脱离生死。不生不灭难以描述,故此处用离相离空。

 

  从禅宗心法角度讲,见相时观察“是谁见这个相”,不著于相上,而是返观观自心;见空时,观“谁见这个空”。虽然外界的现象于空有间不断变化,而这个能见之心则从未改变。若能于此返观参进去,认识到这一点,一念心开,此刻为无法描述之景象——是为开佛知见。亦如《金刚经》所言“一切有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,及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这些皆是从不同角度论述何为如来。见到诸相非相时,即是见佛。大家会问:“什么是非相呢?”古代华严宗杜顺大师在其法身偈中说:“嘉州牛喫草,益州马腹涨,天下觅医人,灸猪左膊上。”这是描述法身的偈颂,不懂的人觉得云里雾里地摸不着头脑:不相干的事情如何串在一起而称为法身偈?若我们能够见诸相非相,即能串起来。譬如,若见桌子不是桌子,跟观呼吸的感觉为同一种觉受,风马牛完全不相及的两件事情,你若能联系起来,如《楞严经》讲即是“应念化成无上知觉”,则你统统看到的即是法性,这称为一念心开,“噢,原来是这么回事”,是为开佛知见。

 

  这对初学佛之人,有些抽象,但这是我们用功的关键。要众人一下子达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没那么容易,但我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——“离”。譬如,念佛,我们念佛也是用的“离”。众人心很散乱,心为什么会散乱呢?因为有贪著。贪著这个、贪著那个,当贪著很多东西、攀缘很多的时候,心就散了,一会儿东,一会儿西。要离开这些攀缘心、离开这些执著,就需要个方法。离,众人一下子离不了。譬如,习惯了抓个东西,不抓东西手就不自在,一会儿摸东,一会儿摸西,动个不停,有多动症的即会这样。我们现在要训练,既然喜欢抓,就抓一个东西,手里有一个东西就不动,安稳了。念佛也是如此,众人习惯于执著,行,给你一个:佛号,或咒语。。。念佛用的是这种方法——心念走失的时候就抓住佛号。抓住佛号的时候,心念即自然地离开了其它的攀缘,并不是排斥,而是自然离开的,这是个非常权宜善巧的方法。当众人经过一段时间念佛地训练,心达到专一,轻松自然地安住于佛号时,纯熟后,这个佛号会自然放下脱落。当真实脱落时,才会体会到何为真正的“离”,这需要功夫。念佛不脱落也没关系,最起码要保住这个佛号,发愿求生西方净土,这样就有了个保证: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,即不会退转。将来在阿弥陀佛座下继续修行,总有一天会开悟的,这不用担心。六祖大师讲得非常直截了当,“于相离相。于空离空”,“内外不迷”,“一念心开。是为开佛知见”,这也是我们念佛用得上的功夫,就是一个“离”字。

 

  如果是不“离”,放不下,那是没有希望的!如念佛时想着其它东西,还不愿意放下来,继续地想下去,这就没办法了,这样念佛肯定不得力!在想其它东西时,必须马上回到佛号上来。在想其它东西时,佛号就忘掉了。注意力不在佛号上,就没用!

 


 

“佛。犹觉也。分为四门。开觉知见。示觉知见。悟觉知见。入觉知见。”

 


 

  佛即觉悟之意,有个过程:开、示、悟、入。开,如同开门。现在家里装修地非常之好,如不是家里的人,不知道门在哪里。有的是个装饰,像个机关样的,只有家里人一开,才知道是个门。示,即出示,示现。一开即知道了,知道即明白,明白即是悟。入,是真正地能够了解,得到受用,如同佛的智慧,开示佛之知见亦同样。若没佛讲法,众人不知道,佛的教诲点开我们的慧眼,点开我们的心。众人有时执著于某处,心放不开,师父一讲,或看到佛经,醒悟到:“对呀,是这样”,一下心就想开了。开示悟入,只要打开了也就知道了,下面就能受用。入,是受用的意思。

 


 

“若闻开示。便能悟入。即觉知见。本来真性而得出现。汝慎勿错解经意。见他道。开示悟入。自是佛之知见。我辈无分。若作此解。乃是谤经毁佛也。”

 


 

  众人听到这样的开示,如若留心认真地思维观察,“便能悟入”。如同我们学佛,听到这个道理后,去认真思考,觉得确实如此,即能有所体悟,而走入佛门。“便能悟入。即觉知见。本来真性而得出现。”众人当下觉悟的知见,即是吾人本来的真心。说白了,觉者,即是我们当下的灵觉,每个人的感觉,众人有觉知性。通过学习,通过修行,通过闻法,开示之后,能够悟到当下自己的觉知,纯净的一个觉知,破惑显真。未闻佛法之前,众人往往为妄想颠倒执著所迷惑,跟它们跑。一旦闻法,知道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能证得”时,我们就要从妄想颠倒执著上下手:有妄想破妄想,有颠倒破颠倒,有执著破执著。禅宗则更直接:有什么执著破什么执著,无论是什么,只要心有所住即破。念佛也同样,心中没有其它的,只有佛号。心中没有其它东西的时候,是呈现的一个赤裸裸的灵觉,大家当下去体会:那时出现的,这个纯净的心,即是我们本来的真心!

 

  “汝慎勿错解经意。见他道。开示悟入。自是佛之知见。我辈无分。”六祖告诫大家不要错解佛经之意,《法华经》讲的“开示悟入佛之知见”,不要错误地理解为:“这是佛的知见,我们是凡夫,哪有佛的知见?”若作如是解,即是谤经毁佛,错解了佛的意思。

 


 

“彼既是佛。已具知见。何用更开。”

 


 

  佛是已成之佛,已开佛之知见。众生是未成之佛,还未开佛之知见,若是我们打开了本具的佛之知见,即当下是佛,仅在功行圆满与否,有因地佛与果地佛之区别而已。

 


 

“汝今当信。佛知见者。只汝自心。更无别佛。盖为一切众生。自蔽光明。贪爱尘境。外缘内扰。甘受驱驰。便劳他世尊。从三昧起。种种苦口。劝令寝息。莫向外求与佛无二。故云。开佛知见。”

 


 

  佛本具知见不用更开,是要把我们众生内在的佛之知见开显出来,令我们成佛。何为佛知见?“只汝自心”,就是我们自己的心!除了我们的自心之外,没有其他的佛。众人自己的心是真佛,外在佛是我们清净心表现出来的,功德之显现。释迦牟尼佛成佛我们知道,但他入灭了。这些佛像、经典皆是生灭无常的,是一种现象,临时心现的假相。真正不生不灭的佛,是我们自己的清净心,这个心是无有生灭的。六祖在此讲得非常直白,“只汝自心。更无别佛”。故知,众人其实要做的,就是认识自己的心。“一切众生。自蔽光明。贪爱尘境。外缘内扰。甘受驱驰”,众生攀缘、贪爱外在之境界,将本有的智慧粘住了。“尘境”,即灰尘、客尘,这些是佛经中专业术语。众生眼贪色、耳贪声、鼻贪香,眼耳鼻舌身意贪著不同之尘境。“外缘内扰”,攀缘外境、心起分别,继而攀缘、造业,内心往复攀缘、造业、躁动。“甘受驱驰”,众生不知这些是苦,心不停地妄动。听到个声音,注意力立即跑过去、马上起分别、生起爱憎心。。。像受别人指挥:说往东,马上就往东,说往西,马上就往西,自己做不了主,总像条牛样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,而且自己甘心情愿被这样地驱使!其实,我们是自由的,可以不受这些干扰,可以自在的,但我们现在是被一切尘境牵着鼻子走,不得自在,所以才有种种的苦恼!佛见众生如此之苦,发大悲心从三昧起而出世,苦口婆心说种种法,令众生心歇息下来。告诫众生,莫攀缘、莫向外求,求的皆是虚假的。“莫向外求与佛无二。故云。开佛知见。”每个人只要安住当下、心不动,保持一颗纯净的心,其功德与佛无二,当下即具备一切佛之智慧、福报及功用。众生之所以无与佛等同的智慧、福报和功用,是因向外驰求引起分别心,而盖住了本有的潜能。要开发这些潜能,获得自在,方法颇为简单:即是放下,放下一切驰求之心!放下,不等于抛弃,是心不执著。只要做到心不粘著,即与佛无别,“故云。开佛知见。”六祖于此讲得直截了当,“只汝自心。更无别佛”。众人本来是佛,因妄想颠倒执著、贪著分别故,而不能显现佛之智慧功用。释迦牟尼佛说种种方法,是令众人心歇息下来,认识到自己的本来佛,此乃开佛知见。

 


 

“吾亦劝一切人。于自心中。常开佛之知见。世人心邪。愚迷造罪。口善心恶。贪嗔嫉妒。谄佞我慢。侵人害物。自开众生知见。若能正心。常生智慧。观照自心。止恶行善。是自开佛之知见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大师说,他也“劝一切人。于自心中。常开佛之知见。”“ 世人心邪”,此处的“邪”不是一般人所讲的邪恶,而指心没走在中道上面,有所偏执,执有或是执无;执是或是执非。。。有所执称为“邪”。“愚迷造罪”,有所执且自以为是,自作聪明,称为愚痴迷惑。虽然不对,但自己认为对,称愚迷。这样做的事情不合于正道,即是造罪。“口善心恶。贪嗔嫉妒”,这样会产生种种的烦恼,口里讲得好听,但真正心行没安住于佛法上。譬如,现今许多人讲:“我做事都是为了佛法,为了众生。”这话讲得非常好听,但心里“这个人做事这么不如法,那个人做事那么不如法。。。”甚至有时产生口舌,说别人这个那个的。不只心里想,还会口说。口善,口里讲的“我发的菩提心,为一切众生都好”,但心里时时都是分别心、执著的心态,心是不善的。有执著即不是善心,真正的善心是包容的心、柔软的心,能化解别人的。“贪嗔嫉妒”,好的想要得到,贪得无厌,得不到即会生嗔恨心,见别人比自己好产生嫉妒。“谄佞我慢”,有时想得到别人的好处而阿谀奉承,做种种违背良心的事情;对不如自己的人产生自尊我慢心态。“侵人害物”,侵犯他人;“害物”,“物”指动物,其它物名。“自开众生知见”,这些即是打开众生知见,不是佛知见。“若能正心”,心摆正,心清净,无任何贪求欲望,无得失的平等心。“常生智慧。观照自心”,以这种清净心,时时观照自己的心,管住自己。“止恶行善”,这样即能慢慢地打开佛的知见,佛的见解,佛的智慧,这样去开悟。

 

  《六祖坛经》文字深入浅出,道理很深入,但又给于学人着手之处。现在凡夫开的就是众生知见。若烦恼生起来,即开的众生知见,即是轮回。若时时以清净平等之心观察自己的心,平时能做到止恶行善,即是打开佛的知见,以佛的见解去做事,将来的结果即是成佛,这是我们修行应该并且必须知道的方向。众生为什么会轮回?是因为众生知见。既然我们要出轮回、成佛,就要开佛的知见!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。

 


 

  以此讲法、闻法之功德回向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业障消除、福慧增长、成就无上佛果!

 


 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