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

 

发布: 2019-02-17 21:27:16   作者: 觉融法师   来源: 加拿大中华寺   

 


 

第四十七讲

 


 

大众请合掌:

 


 

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(三称)

 


 

无上甚深微妙法,
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
愿解如来真实意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

 


 

大众请放掌。

 


 

  下面继续讲顿渐品第八,志诚禅师的公案。

 


 

“志诚再拜曰。弟子在秀大师处。学道九年。不得契悟。今闻和尚一说。便契本心。弟子生死事大。和尚大慈。更为教示。师云。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。未审汝师说戒定慧。行相如何。与吾说看。诚曰。秀大师说。诸恶莫作名为戒。诸善奉行名为慧。自净其意名为定。彼说如此。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。师曰。吾若言有法与人。即为诳汝。但且随方解缚。假名三昧。如汝师所说戒定慧。实不可思议。吾所见戒定慧又别。志诚曰。戒定慧只合一种。如何更别。师曰。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。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。悟解不同。见有迟疾。汝听吾说。与彼同否。吾所说法。不离自性。离体说法。名为相说。自性常迷。须知一切万法。皆从自性起用。是真戒定慧法。听吾偈曰。心地无非自性戒。心地无痴自性慧。心地无乱自性定。不增不减自金刚。身去身来本三昧。”

 


 

  “志诚再拜曰。弟子在秀大师处。学道九年。不得契悟。今闻和尚一说。便契本心。弟子生死事大。和尚大慈。更为教示。” 人生在世,一切无常,世间之乐,转瞬即逝,吃住好坏又何妨?而生死不了,莫不沉溺轮回,苦海飘零,梦幻连绵,永不得挣脱业力之网。唯了生死,方能离苦得乐,究竟解脱,故为人生最大之事。

 

  “师云。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。未审汝师说戒定慧。行相如何。与吾说看。” 六祖问道:听说你师以戒定慧教示学人,不知所说戒定慧如何行持?你试说来听听。

 

  “诚曰。秀大师说。诸恶莫作名为戒。诸善奉行名为慧。自净其意名为定。彼说如此。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。” 志诚告之六祖:神秀大师说,“诸恶莫作名为戒,诸善奉行名为慧,自净其意名为定。”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 乃诸佛共通教诫, 无论哪个佛出世,悉如是教导,各类教诲皆由此衍生开解而出。神秀大师将戒定慧解释为:“诸恶莫作名为戒,诸善奉行名为慧,自净其意名为定”。

 

  戒——字面意,防非止恶。前面讲过,戒有多种:一摄律仪戒,二摄善法戒,三饶益有情戒,合称为三聚净戒。根据学人的程度,要求有差异,所应作的事不同,戒律亦不同。摄律仪戒,总摄一切戒律、一切威仪,遵守佛法不作诸恶。包括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摄善法戒,不仅不作诸恶,更要奉行一切之善。比如,不杀生,还要多放生、救护众生,这是对菩萨的要求;不偷盗,还需多布施;不邪淫,更要礼貌待人,尊重他人,对家人及外人。这是对行善的要求,戒律中已包括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饶益有情戒,即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。若自己有能力助人,但因自私而没去作,即是犯戒。如,某人行菩萨道时,发了菩提心,但过后烦恼生起来,不想助人了,即是犯戒。慧——智慧,具诸多解释,主要指明了,心地光明。定——心不乱,不动摇。譬如,风中油灯,灯光晃动,不能照明外物。加上玻璃罩(戒),使灯光稳定(定),则现物清晰明了(慧)。

 

  神秀大师所说的,“诸恶莫作名为戒,诸善奉行名为慧,自净其意名为定”,可以这样开解,因戒定慧三无漏学,本自一体,三者互通。持戒中含慧,能持戒心即不动,定在其中,举一即三,圆融无碍。因时间关系,我只能简略讲述至此。

 

  志诚禅师告诉了六祖神秀大师对戒定慧的解说,并问:不知和尚以何法教诲学人?

 

  “师曰。吾若言有法与人。即为诳汝。但且随方解缚。假名三昧。” 六祖说:若说我有定法教人,即是骗你;我并无实法与人,只是看对方有什么粘着、系缚、解不开之处,我教个方便方法使之解开,假名为三昧。

 

  三昧——正定,正受。众人常听说,“入三摩地,斯为第一”。三昧即三摩地。《华严经》里大家看到,诸佛及诸大菩萨具不可思议无量三昧。无论其作何事,均在三昧中,心定慧等持。因角度不同,用途各异,故三昧名称繁多。如,观音菩萨的普现色身三昧。若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即能入火不烧、入水不淹、恶鬼远离、刑器自毁、怨贼消退、除一切障、免一切难、满一切愿、成就一切福德,观音菩萨寻声救苦,随类现身,有求必应。正如日常念诵的“千处祈求千处应,苦海常作度人舟。”这即是观音菩萨普现色身三昧的力量。

 

  佛是根据众生的烦恼,而说暂时的、方便解决方法,而非有一固定的实法。如《金刚经》中,“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即是此意。法无定法,对机为上,只须解决问题,令对方解脱烦恼的困惑。

 

  四祖道信禅师参见三祖时说:“愿和尚慈悲,教授解脱法门。”三祖僧璨禅师问:“谁把你绑起来了?”四祖答:“没人绑我。”三祖又说:“那何必求解脱呢?”四祖道信当下悟到,本自无缚,所谓束缚,皆是自寻烦恼,作茧自缚,自己的妄想所造。

 

  我们无祖师的利根上智,无法自行解脱,只能借助善巧方法,得以训练自心。但,法无定法,因人而异,并非每人都用相同的方法,临时方法,假名三昧。

 

  “如汝师所说戒定慧。实不可思议。吾所见戒定慧又别。”祖师与凡夫不同,祖师见一切境界皆为佛性的显现、功德的显现。六祖洞悉神秀大师所说的戒定慧并不究竟,亦深明因众学人的根机故,而感应得如此教诲,因缘和合,显现如是,悉法性之妙用。故六祖赞叹:你师父所讲,很奇妙,真是不可思议!但,我于戒定慧的见解有所不同。六祖不会谤别人,而是赞叹,这是大家向祖师学习之处。

 

  见别人有功德,常人会说:“这个人很发心!”第一句还好,接下来:“就是这个地方还不行。。。”下面就开始诽谤了。不该这样,应赞叹别人。要知道,这是他的根机,只能如此。譬如,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。他学会走就不错了,而不该说:“他会走路了,但还不能提东西!”众人学佛,恰如小孩子学走路,要一步步地来,慢慢地训练,要求不可过高。应赞叹随喜其善行,帮助其不足之处,万万不可诽谤。

 

  “志诚曰。戒定慧只合一种。如何更别。” 志诚说:戒定慧只一种,为何有所不同? 戒定慧本只一种,但每人的悟解各自不同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。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。悟解不同。见有迟疾。” 六祖说:你师父所说戒定慧是接大乘人修行人;我的戒定慧接得根机更利,最上乘人——佛乘,明心见性。各人体悟不同,见性即有迟速差异。

 

  “汝听吾说。与彼同否。”六祖继续:你听我说,看与他是否相同。

 

  “吾所说法。不离自性。离体说法。名为相说。自性常迷。须知一切万法。皆从自性起用。是真戒定慧法。”六祖道出其日常说法的宗旨及层面:我所说法,指归自性,不离自性;若离本性说法,只讲名相,不见性即迷于性。

 

  说法目的,为解脱生死。解脱生死的关键,乃明心见性。见性,方可解脱生死。名相指归自性,为训练自心的方法,目的亦为见性。若说法不指归心性,不随顺明心见性方法,只停留于名相,则自性常迷,无法见性。故讲经说法、念佛、持咒,应具一宗旨——明心见性。于此,虽净土宗未多陈述,但《中峰三时系念》法本说文,句句指归自性,均采用禅宗措辞。净土法门本是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潜通佛智,暗合道妙,而中峰国师在《中峰三时系念》中,充分彰显了佛智与道妙。如法本中的,“诸苦尽从贪念起,不知贪欲起于何”,意谓一切苦由贪欲起,而不知贪欲来自哪里。实际上,虽是贪欲,仍是从本性起,凡夫迷失自性,妄用成无明。“谁知万丈红尘里,菡萏花开月正明。”岂知,世间滚滚红尘里,吾人自性(莲花)常放光明。

 

  大家知道卢台长的心灵法门,他也念大悲咒,念很多的佛经,只不过画了个圈,弄了个小房子的样子,让你去画而已。他的影响也很高,讲法时上万人参加。为什么国内的大德定义他为邪教呢?因他是相说,根本见地错误。此法门宣传,念经是为消业障。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云:“了即业障本来空, 未了应须还夙债。”消业障,是要看破自己的业障,并非象欠债还钱,以念多少部经来抵偿。念经的目的,是培养自己的定力及智慧,籍以看破业障、消除业障。若散乱念经,无定慧力,念多少部也消不了业障。心灵法门的问题是将业障视为实有,不能解脱轮回,故不是佛法,只能称为附佛外道。这是个明显的“自性常迷”案例。念经并不等于学佛,自性常迷,即不是学佛,是外道,只是假借佛教的方法来包装而已。

 

  “须知一切万法。皆从自性起用。是真戒定慧法。”一切万法,包括穿衣、吃饭,乃至睡觉做梦,悉是从自性而起用,皆是自性的妙用,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方法。

 

  既然一切皆是自性的妙用,为何众人还在轮回?因为凡夫不能妙用,是妄用,在妙用上起了妄想、执著。众生轮回,并非本性出了问题,而是因执著,执著于所见的一切现相,不能随顺本性,于本性相应。

 

  “听吾偈曰。心地无非自性戒。心地无痴自性慧。心地无乱自性定。不增不减自金刚。身去身来本三昧。”这即是六祖大师所讲,从自性起用的戒定慧。

 

  “心地无非自性戒。” 何为戒?吾人之心无不圆满,心地无过失为自性戒。当心起好坏、得失,这样的认识、见解、念头时,已不随顺本性,不随顺解脱。从解脱而言,即是犯戒。若想随顺本性,相应于本性,就要时时观照自己,不要有是非观念、不随是非流转。

 

  譬如,见某人,讲话啰嗦,做事磨蹭。。。心里感觉讨厌,这即是是非、对错。有人说:“我从来不说是非。”其实,这句话本身就是是非。认为自己是对的,别人在说是非,这本身就是一个是非。一个对的,一个错的。这是平时日常生活中极易犯的错误。如何避免?要知,一切本自圆满。无论世间评判某人如何恶劣,他只是随顺其业力而流转,依然是本性所呈现的一种现相。如大海中波浪起伏,一浪接一浪,何以评断哪个波浪好坏?波浪皆是水的变现,本身并无好坏。既然如此,为何众人看高个子就喜欢,见矮小的就认为不够庄严?这是因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,执著于高低的分别。问题出自自己,并非这个现相。故,见他人好坏时,应首先返观,知道是自己起分别执著了,现相本身圆满。一旦自己起分别心、执著了,即刻成烦恼,感觉不圆满。这是自心的不圆满,绝非现相的不圆满。现相依旧圆满如故,整个世界本自圆满。因自己认识不圆满、执著了,故自己起烦恼,产生轮回,与现相无关。释迦摩尼佛发愿度化一切众生,认为一切众生皆是圆满的佛,已经度尽一切众生了。那为何我们大家还是凡夫呢?在佛的境界里,这个世界即是清净圆满,无有障碍,天堂地狱均快乐无比。当无著菩萨见弥勒佛时,弥勒佛示现为一条患重病的狗,极为肮脏。众人所见的不清净境界,皆是自己执著心的显现。一旦去除了自心中的妄想颠倒执著,看任何人就都会顺眼。不顺,亦是自己的执著,不是他人的问题。故学佛之人,要懂得返观自心。若见外在境界不如意、不圆满,要知“心地无非自性戒”,警醒是自己出问题了,而并非外在世界。找自心的问题,才能解决问题,若试图解决外在现相的问题,则永无休止。所以,修行要有个方向。有些老菩萨修得很好,平时不多言不多语,一心护持道场,服务大众。但有些人就修错了,指东划西,教训这个,说那个,这就不对了。大家要尽量多观察自己,常见自己过,改变自己,服务众生。印光大师有言:“看一切人皆是菩萨,唯我一人实是凡夫。”这样方才随顺解脱,与六祖所说的“心地无非自性戒”相应。此言虽简,确是吾人修行的指导方向。有人说:“不知道如何去修。”其实,佛菩萨、祖师们讲得非常清楚,方法详尽,只是有些大家不甚理解,需要为大家解释说明。

 

  “心地无痴自性慧。”心地不迷惑,无痴念,即是自性慧,遇事清楚明了。

 

  未明心见性之人,还未看清自己,岂能看清别人?自己这盏灯还没点亮,漆黑一团,怎能看清周围的环境?学佛,乃培养自己的定慧力,不是修别人,而是修自己。首先,利用现有的条件与环境,修炼自心,培养自己的定慧力。虽然,不能立即做到明心见性,但要朝此方向努力——培养自己的定慧力。不愚痴是光明,看破即不愚痴,籍由返观看破自心,这是止观中观的功夫。返观需要力量,念一起,立即返观看破,不为其所迷惑。具观照力,需修定,摄心一处,方可返观看清。平素的念佛,亦是培养自己的定力及智慧力。

 

  许多人感觉:不念佛还好,一念佛妄想纷飞,什么念头都来了,以为是念佛把妄想带来了,其实不然。念佛时,心静下来,心明了了,才得以发现这些妄想。不念佛,心散乱,妄想起来,自己不觉察,根本看不到。所以,看到自己的妄想,是进步的表现,下一步是要如何应对这些妄想。应对妄想,我曾讲述多次,即不与理睬——“青山本不动,白云任去来”,照顾好自己的佛号,既不跟妄想跑,亦不排斥。妄想仅是虚幻假相而已,不可得,不要被迷惑,不上当,不随之流转,即是不愚痴。如此用功,持之以恒。明心见性之后,不迷惑,本质上不再迷失。即,无论何种波浪显现,皆知其本质为水,此乃智慧。

 

  “心地无乱自性定。” 心地不乱,不东想西想,始终专一,即是自性定。

 

  “不增不减自金刚。” 众人的自性从无增减,如金刚坚不可摧,不生不灭。大家遇事有来去、得失,皆因只看到现相,未见本质。

 

  犹如我现在讲法,一段段,内容不同,而大家听的能力始终一样,无有改变,这是本性在听闻的作用。达磨祖师的弟子波罗提尊者度化异见王,回答其佛性在何处的问题时,说:“在胎为身,处世为人。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。在鼻辨香,在口谈论。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。遍现俱该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。”佛性,於众人六根门头放光,时时都在,从无增减,恰似金刚王宝剑,坚固不坏。

 

  “身去身来本三昧。”众人走来走去,悉是本性的作用,本自解脱。而凡夫心有分别、执著,认为走出去与走进来不同,故要修自己的妄想颠倒执著。

 

  修行不仅限于念佛、持咒,行住坐卧都可作为正念。走路亦可作为正念修行。只要在行走时,不产生妄想颠倒执着,不随妄想转,只是一步步地走,观照当下的感觉。而不在感觉、动作上起爱憎、是非的烦恼妄想,保持当下的现量,以此为正念。明天,有法尊法师她们组织的一日禅修营活动,亦涉及行住坐卧。我和法尊法师等教授七支坐、视觉、听觉、味觉的禅修,下午是念佛、讲话禅修,以及行走的禅修,最后还有无修之修,让大家一天圆满成佛。无修之修,即心无所住,无有挂碍,很纯熟,习惯成自然,无需任何概念,不用刻意,放之自然,体无去住的状态。无论作什么,皆可用于禅修,只是要懂得方向——破除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,一切问题都从自己这里找原因,千万不要去找别人的问题。若一下子找不到,没关系,先念佛,将心先静下来,然后再去观察自己的身心,学习佛法,即会发现自己的问题。

 

  有人返照,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,只看到他人有问题。这说明,自己的心未静下来,没真正地契入。若固持己见,“就是他有问题,自己没问题”,去修别人,肯定会吵起来,不但别人烦恼,自己也会烦恼。如此下去,没完没了,即是轮回,自找苦吃,不随顺解脱,只能这样,无人可救。若要佛救度,还须按佛的方法做。前后利弊,自己斟酌。

 

  佛陀讲法,并非强制要求,而是晓以大义,听者自己鉴别抉择,认为合理,须遵循奉行,方可受益。昔日,佛告众弟子:我讲法,你们不要盲目相信,不要以为我讲的都对。你们也要思考分析,经正思维,理解清楚后再做,而非跟从盲动,要智慧地学习佛法。

 

  佛曾说:末法时代,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。尤其是末法时代的当今,外道如此之多,要具基本的判断力,明了:何为正法,何为邪法,什么究竟,什么不究竟。现今,外道讲法,动辄万人到场。很多人疑惑,为何佛法不敌外道?并非佛不如外道厉害,而是现在大众的业障太重!外道是随顺,众人的贪嗔痴,“我让你发财。。。”而非解脱。末法时代,众人业障深重,又有多少人求解脱?!记得,我在讲《六祖坛经》的第一天问大家,有谁学佛是为求解脱了生死。当时举手的寥寥无几,有的说,只是来听听而已。故而,才会有末法时代这种现相:讲正法没几个人来听;而讲如何升官发财、去除病痛,则听众爆满。但那些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吗?只可解决暂时问题,不能解决究竟问题。有时,甚至把人引入歧途。所以,在座大家还是很有福报,得以闻到正法。

 


 

“诚闻偈。悔谢。乃呈一偈曰。五蕴幻身。幻何究竟。回趣真如。法还不净。”

 


 

  志诚原按神秀大师的修法,“住心观静。长坐不卧”。听罢六祖的偈颂,见性开悟,并呈上一首偈子:“五蕴幻身。幻何究竟。回趣真如。法还不净。”

 

  “五蕴幻身”,五蕴——色受想行识,组合成人。众人通常认为的“我”,包括外在的身体(色),及内在的心里活动:感受(受)、思想(想)、行为(行)和基本的辨别力(识)。这是构成人的几大要素,五蕴假合成幻化身。

 

  “幻何究竟”,既为幻焉能究竟?一切现相皆为无常、假相、不究竟、不可得。

 

  “回趣真如”,从真如角度看。

 

  “法还不净”,法亦是暂时、无常。

 

  由此偈可知,志诚禅师已悟到法身、真如境界。《心经》里讲:“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。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。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无无明。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。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。无智亦无得。”以真如的角度看,一切不可得,皆是暂时的假相,这是空相实相。故而,他说“回趣真如。法还不净。”“无智亦无得”,哪还有什么法呢?

 

  直接的修行,就是看破。净空法师也常讲:“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。”看破了,才能放得下,放下了,方可自在。看破什么?看破自心的执著,不是看破他人。自己的烦恼执著,其实都是妄想。看破了自己的妄想,当下无妄想时,即是自在之人。一旦看破,执著之心即会化解,心自然放下,当下自在,宛如瞬间摆脱了束缚。

 


 

“师然之。复语诚曰。汝师戒定慧。劝小根智人。吾戒定慧。劝大根智人。若悟自性。亦不立菩提涅槃。亦不立解脱知见。无一法可得。方能建立万法。若解此意。亦名佛身。亦名菩提涅槃。亦名解脱知见。”

 


 

  “师然之。复语诚曰。汝师戒定慧。劝小根智人。吾戒定慧。劝大根智人。”六祖印证了志诚禅师,又说:你师父所说戒定慧,只是劝小根智人。我说的戒定慧是劝大根智人。小根智人——根机小,有智慧的人。学佛即是有智慧之人,能辨别而未随顺外道,只是根机、心量还不够锐利。大根智人——根机心量大,有智慧的人。

 

  “若悟自性。亦不立菩提涅槃”, 若能够悟得自性,就不必立“菩提涅槃”。学佛,称为学菩提大道。菩提——中文译为觉悟。菩提大道,即觉悟的大道。涅槃,不生不灭,一种境界。

 

  “亦不立解脱知见。”也不必建立“解脱知见” 了。解脱的正知,正见。

 

  “无一法可得。” 破相见性,悟到自性后,即能看破这些名相。

 

  自性本身代表了觉悟,代表了菩提涅槃,代表了解脱知见,是种现量的不可思议之境界,亦看破了假名。手指是为指明月亮,看到月亮,即不再关注手指了。“菩提涅槃”、“解脱知见”悉是为标月之指,见到月亮,即知这些都是暂时的标签假名,并非真实的本性。真实的本性,无任何标签,无一法可得。

 

  “方能建立万法”,於此前提下讲法,方可建立万法。即根据对方的情况,对方执著于何处,暂时贴个标签,令闻者有路可寻。

 

  “若解此意。亦名菩提涅槃。亦名解脱知见。” 若领会此法用,亦称为“菩提涅槃”、“解脱知见”,可以不同方式贴这个标签,圆融无碍地讲法。譬如,大家见过电脑的样子,知道这是电脑。但如果有人听不懂电脑,只知道手机,改个名字,告诉他这是手机,其实东西没变,只是换了个名字——标签。这即是方便地运用,真实东西是同一个,叫什么无妨。

 


 

“见性之人。立亦得。不立亦得。去来自由。无滞无碍。应用随作。应语随答。普见化身。不离自性。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。是名见性。”

 


 

  “见性之人。立亦得。”见性的人,心无挂碍,立名相亦可,是因缘的需要,而非自己一定要立。

 

  “不立亦得。去来自由。”不立,即破,也可以,去来自由,依据因缘。如,有本事人,有因缘需要作即作,因缘不需要就不作,随顺因缘,本身很自在。

 

  “无滞无碍。应用随作。应语随答。普见化身。” 无所滞碍,随缘作用,随缘应答,走到那里,示现到那里。

 

  “不离自性。”能时时观照自性,认识自性,不迷失。

 

  “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。是名见性。”只要时时不离自性,不迷失,就能像佛菩萨一样,“自在神通”。如《华严经》所说的那些神通,慢慢都会有。“游戏三昧”,做任何事,心中明了,如同小孩子玩儿一样。“你要作游戏,我就爬下来跟你玩儿!” 这称之为见性。

 

  见性之人,能随机讲法,自在无碍。没见性的人,考察别人是否见性,则永远搞不清楚。自己是个瞎子,何能评判他人?故,不必判别他人,还是先管好自己。有人问:“师父,您见性了吗?”“您修的什么法?修的怎么样?”这个没法讲,说了他也不会懂。若答“没见性”,他会说:“没见性怎么可以讲这个呢?”若答“见性了”,他说:“你吹牛。”无论怎么讲,他都不会满意。有人说自己见性了,他真的见性了吗?若将其视为见性,有时会很糟糕:万一他没见性,指导是错的,怎么办?现在,这种骗人的很多。“我是某某转世,你跟我学会有什么好处,只要让我给你摸一下会怎样。。。”千万不要相信这些,要依法不依人。不要轻信别人所说,要看所讲的法,是否能驱除自己的贪嗔痴,对解脱轮回、烦恼有效益。有效,就用上;若没用,不管谁讲的,哪怕释迦摩尼佛再来,与自己也无丝毫关系。

 


 

“志诚再启师曰。如何是不立义。师曰。自性无非.无痴.无乱。念念般若观照。常离法相。自由自在。纵横尽得。有何可立。自性自悟。顿悟顿修。亦无渐次。所以不立一切法。诸法寂灭。有何次第。志诚礼拜。愿为执侍。朝夕不懈(诚吉州太和人也)”

 


 

  “志诚再启师曰。如何是不立义。” 立之义,大家清楚,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佛根据众生的种种情况建立起来的。志诚再请问六祖:“何为不立?”

 

  “师曰。自性无非.无痴.无乱。”这是前面讲过的,无非为戒,无痴为慧,无乱为定。

 

  “念念般若观照。” 念念当下回光,返照自心。

 

  “常离法相。”离于名相,看到实相,见到自己当下的平常心。

 

  “自由自在。纵横尽得。有何可立。”如《金刚经》所言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心无所住,对自己而言,没甚么好立的。

 

  “自性自悟。” 并非有一个能一个所,破除了能所,如一大圆镜子,自己明白自己,有什么事情,自己清楚。

 

  “顿悟顿修。”当下悟到,即起修的效果。譬如,妄念一起,当下看破,立即解脱,顿时身心自在,马上不随妄想转。一念回光,心中无明烦恼,即刻消除。灯光一照,黑暗立即消失。

 

  “亦无渐次。” 无有渐进次序。

 

  “所以不立一切法。”故,禅宗直下心地功夫,而不立一切法。

 

  “诸法寂灭。有何次第。” 一切法,本自寂静,不生不灭。譬如,这个电脑没动,没生起任何东西,它只是个现相。但,看电脑的人心里会产生种种妄想、波动:“噢,这个电脑好,是个名牌,多少钱?”这即是对境生心。修行是修自心,以此境界,返照自心,借境炼心。直接返观自心,诸法本自寂灭,无有次第。

 

  “志诚礼拜。愿为执侍。朝夕不懈”, 志诚已悟到,并知悟后如何修,顶礼拜谢,发愿随侍六祖左右,朝夕不懈,直至祖师圆寂。

 

  下面继续讲志彻禅师的公案。

 


 

“僧志彻。江西人。本姓张。名行昌。少任侠。自南北分化。二宗主虽亡彼我。而徒侣竞起爱憎。时北宗门人。自立秀师为第六祖。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。乃嘱行昌来刺师。”

 


 

  前面的志诚禅师,是神秀大师派到六祖这里偷学佛法的。这个志彻禅师,是神秀大师下面那些弟子,派来刺杀六祖的。志诚禅师被六祖教化了,下面看,六祖如何度化志彻禅师。

 

  “僧志彻。江西人。本姓张。名行昌。少任侠。”志彻禅师,江西人,俗姓张,名行昌。少年时,做过侠客。昔时的侠客,专门劫富济贫,做好事;干坏事的,则称为盗匪。

 

  “自南北分化。” 当时,六祖於南方,神秀大师在北方分化弘教。

 

  “二宗主虽亡彼我。”虽然,六祖与神秀大师二宗师,相互赞叹随喜,无任何赞此非彼,意见分歧。

 

  “而徒侣竞起爱憎。”但,下面的徒弟,特别是北方神秀禅师的徒众,心中起爱憎。

 

  “时北宗门人。自立秀师为第六祖。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。乃嘱行昌来刺师。” 时,北宗门下弟子自行推神秀大师为第六祖,又恐五祖传衣法予六祖之事为天下人知晓,于是派遣行昌来行刺六祖大师。

 


 

“师心通。预知其事。即置金十两于座间。时夜暮。行昌入祖室。将欲加害。师舒颈就之。行昌挥刃者三。悉无所损。师曰。正剑不邪。邪剑不正。只负汝金。不负汝命。行昌惊仆。久而方苏。求哀悔过。即愿出家。”

 


 

  “师心通。预知其事。即置金十两于座间。”北方门人派行昌来行刺,六祖有他心通,预知此事。并知与行昌的法缘,先备下十两黄金放至座上。

 

  “时夜暮。行昌入祖室。” 一天夜里,行昌潜入六祖的室内。侠客都很厉害,有轻功,一下就进去了,别人看不到。

 

  “将欲加害。师舒颈就之。行昌挥刃者三。悉无所损。” 行昌持剑欲刺杀六祖,六祖从容地伸颈就刃,行昌连砍三次,六祖毫发无损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正剑不邪。邪剑不正。只负汝金。不负汝命。” 六祖说:正剑不邪,邪剑不正,一正压百邪,邪剑伤不了正,只欠你钱,不欠你命。

 

  故知,世上诸事,随顺因果,若不欠他人,别人找不了自己的麻烦,不可能挨骂,有障碍。因过去的因缘,自己才会遇到现在所有的一切。所以,遇事莫怨他人,皆是自己造就的,应接受,以慈悲心应对。

 

  “行昌惊仆。久而方苏。求哀悔过。即愿出家。”当侠客的,从未遇过杀人杀不死的,大惊,吓得昏倒在地,好久才醒过来。行昌知道遇到了得道高僧,向大师忏悔,请求原谅,希望跟随六祖出家。

 


 

“师遂与金。言。汝且去。恐徒众翻害于汝。汝可他日易形而来。吾当摄受。行昌禀旨宵遁。后投僧出家。具戒精进。”

 


 

  “师遂与金。言。汝且去。恐徒众翻害于汝。汝可他日易形而来。吾当摄受。”六祖大师很慈悲,把金子给了行昌,对他说:你暂且离开,恐怕我的弟子们知道会加害于你。六祖的徒众们没那么大的慈悲心,也不一定都明心见性了。若知,行昌晚上过来刺杀六祖,定会生烦恼,不把他打死才怪!故,六祖为行昌安全着想,让他先离开,待剃度后再来,接受教化。

 

  “行昌禀旨宵遁。后投僧出家。具戒精进。” 行昌遵照六祖的意旨,当夜偷偷离去。后别投僧团出家,受具足戒,精进修行。

 


 

“一日。忆师之言。远来礼觐。师曰。吾久念汝。汝来何晚。曰。昨蒙和尚舍罪。今虽出家苦行。终难报德。其惟传法度生乎。弟子常览涅槃经。未晓常.无常义。乞和尚慈悲。略为解说。师曰。无常者。即佛性也。有常者。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。曰。和尚所说。大违经文。师曰。吾传佛心印。安敢违于佛经。曰。经说佛性是常。和尚却言无常。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。皆是无常。和尚却言是常。此即相违。令学人转加疑惑。师曰。涅槃经。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。便为讲说。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。乃至为汝。终无二说。曰。学人识量浅昧。愿和尚委曲开示。师曰。汝知否。佛性若常。更说什么善恶诸法。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。故吾说无常。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。又。一切诸法若无常者。即物物皆有自性。容受生死。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。故吾说常者。正是佛说真无常义。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。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。共成八倒。故于涅槃了义教中。破彼偏见。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。汝今依言背义。以断灭无常。及确定死常。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。纵览千遍。有何所益。行昌忽然大悟。说偈曰。因守无常心。佛说有常性。不知方便者。犹春池拾砾。我今不施功。佛性而现前。非师相授与。我亦无所得。师曰。汝今彻也。宜名志彻。彻礼谢而退。”

 


 

  “一日。忆师之言。远来礼觐。” 一天,行昌想起六祖的话,远道前来参拜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吾久念汝。汝来何晚。” 六祖说:我一直在惦念你,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?

 

  “曰。昨蒙和尚舍罪。今虽出家苦行。终难报德。其惟传法度生乎。” 行昌说:上次承蒙和尚慈悲宽恕我的罪过,现虽出家勤修苦行,难报和尚的恩德,欲传法度生,故精进修行,研习佛法,以报恩情。当时行昌行刺,若被抓,是要砍头的。

 

  “弟子常览涅槃经。未晓常.无常义。乞和尚慈悲。略为解说。”行昌出家以来,研读《涅槃经》,却不懂“常”和“无常”的意义,请六祖慈悲开解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无常者。即佛性也。有常者。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。”六祖知道他执著在什么地方,故这样开示。许多人对这段有疑问。大家平时讲,佛性是常,恒常不变,不生不灭,不增不减。而这里六祖大师讲,佛性“无常”。“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”,大家认为是无常,佛经典也是这样讲的,但六祖这里却说“有常”。这个桌子是无常还是有常?无常。我们大家都是这样认为。但六祖大师这里讲:“有常者。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。”与佛经典讲的相反。

 

  “曰。和尚所说。大违经文。” 行昌马上说:和尚所讲,违背经文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吾传佛心印。安敢违于佛经。” 六祖说:我代佛宣化,传佛心印,所讲岂会违背佛经?

 

  “曰。经说佛性是常。和尚却言无常。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。皆是无常。和尚却言是常。此即相违。令学人转加疑惑。”行昌的疑惑,亦是大家的疑惑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涅槃经。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。便为讲说。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。乃至为汝。终无二说。” 六祖说:《涅槃经》,我过去曾听无尽藏尼师诵念过一次,即为其解说经中要义,无一字一义不与经文相契,现在为你说也一样,没有不同说法。

 

  “曰。学人识量浅昧。愿和尚委曲开示。”行昌说:我的见识浅薄愚昧,望和尚慈悲为我详细开示。

 

  经典的意思,众人有时吃不透。虽经典这样说,但真实内涵我们不一定清楚。古德常说:“依文解义,三世佛冤。”故,佛所讲的四依中有个“依义不依语”。四依为:“依法不依人;依义不依语;依智不依识;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”。这也是我们学人努力的标准。现今末法时代,有许多不好的现相,许多事颠倒了,依人不依法。只跟着这个人,这个人对我好,讲什么都跟着他,有时,讲错了也跟着去作。“依义不依语”,即依照经文的义理,真实的内涵,而不依文字的意思。“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”,即究竟说与方便说。方便说是不了义,暂时、过渡的说法。了义为究竟说,我们要依照究竟的说法。以《六祖坛经》而论,神秀大师所说的,很多人认为正确,但为何六祖大师还要破除他呢?因其不了义。“时时勤拂拭。勿使惹尘埃”,是不了义的说法;“本来无一物。何处惹尘埃”,才是了义的说法。“依智不依识”,智——智慧,现量,正确的判断,见的是实相;识——分别心,妄想揣测,为比量,不是现量,为妄想分别。这是智与识的区别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汝知否。佛性若常。更说什么善恶诸法。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。故吾说无常。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。” 六祖大师说:你知道吗?佛性如果是常,常即是固定不变,还说什么善恶诸法呢?就不能变现善恶诸法,不可变化了。发心、发菩提心、修行、成就,皆不可能。故六祖说无常,此乃佛所说真常之道。

 

  我们大家只知佛性,有常性,本性不生不灭。殊不知,佛性千变万化,显现一切现相。六祖大师在此补充:佛性不但不生不灭,且能起一切妙用。故说,佛性无常——无有定相,可起千变万化的妙用。水倒到不同的地方,可现各种形状,这即是无常,无有固定状态。所以,佛性既是常,亦是无常。这是佛性无常的一面,能够千变万化。

 

  众人行五戒十善,显现人天境界;若随顺贪嗔痴慢疑,造五逆十恶,即显现地狱、恶鬼、畜生的境界。同是佛性的作用,依据所作善恶业,而显现迥异,这即是佛性的无常。原料悉为佛性,随自己造业不同,显现不同。故,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,看你如何去作。佛性虽是妙用,但要看如何地用,贪嗔痴,就下地狱,戒定慧就解脱。用处不同,苦乐不同,下地狱就痛苦,升天堂就快乐。这些大家都很清楚。有些人口说空,心没空,以为一切境界皆是空的,做什么都是空的,而后,杀盗、干坏事。这类人虽然接触了佛法,但造下了地狱、恶鬼、畜生道的业。

 

  “又。一切诸法若无常者。即物物皆有自性。容受生死。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。故吾说常者。正是佛说真无常义。” 六祖说:再则,一切诸法若是无常,即各各都有自性、能容受生死,而真常性反有不遍之初,故我说是常,正是佛说真无常之义。六祖所说的,一切诸法有常,意谓一切诸法皆有一统一的本性,当下皆是本性的显现。如,海中波浪显现,桌子、椅子、人,其本质都是水。无论波浪如何变化,本质水,永恒不变。

 

  六祖在此所说的“常”与“无常”,一为性,一为相。本性,不生不灭,恒古长存,谓之“常”。相,是“无常”。说“无常”时,“常”性始终都在;时时都在的“常”本性,亦能千变万化。其实,说的是一体的两个面:一个性,一个相,不可分开。通常人,见相时,只见“无常”,看不到其背后的真“常”;说真“常”时,忘记了於相上的“无常”。譬如,手掌与手背,见到手掌时,手背就在另一面,反之亦然。

 

  “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。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。共成八倒。故于涅槃了义教中。破彼偏见。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。”佛为什么这样说“常”与“无常”呢?为调众生、破执著故。凡夫外道执于邪常——常乐我净,故佛说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;而二乘人妄计“诸法无我、诸行无常、人生是苦、世间不净”,故佛陀于涅槃了义经,尽破偏见,而显说真常、真乐、真我、真净。

 

  “汝今依言背义。以断灭无常。及确定死常。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。纵览千遍。有何所益。”六祖对行昌说:你现只依言而违背意思,认无常为断灭、常为固定的死常,错解佛陀最后教诲的圆妙深意,纵然读经千遍,又有何益?

 

  “行昌忽然大悟。说偈曰。”行昌闻听,忽然大悟,说了首偈子。

 

  “因守无常心。佛说有常性。”因众人执著无常,故佛说有常性。佛是对机说法,为破众生的执著。

 

  “不知方便者。犹春池拾砾。”不解方便者,如春池里捡瓦砾。原本是真金,误认为瓦砾。

 

  “我今不施功。佛性而现前。”我现未假任何功用,佛性自然而现前。

 

  “非师相授与。我亦无所得。”这并非师父授与,我亦无所得,本来现成。

 

  对机说法,为破执著,执著破尽,本性不在别处,本自现成,本自具足。《信心铭》有言:“不用求真,唯须息见。”无须追求,何为真如,何为本性,当下都在,从未离开,一切皆是其妙用。但,为何自己见不到?因有妄想颠倒执著。故知,只要破除妄想颠倒执著即可,不必寻找本性。破尽自己的一切妄想颠倒执著,本性自然现前。宛似浓雾遮碍了视线,不见眼前的景物,驱散迷雾,一切自然现前。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只是种显现。佛的真正功德,是断除了一切妄想执著,证得了一切功德。需显佛像,即现佛像,需显桌子,即现桌子,佛圆满觉悟,无有定相,依众生需求,随类示现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汝今彻也。宜名志彻。彻礼谢而退。” 六祖说:你今已彻悟,宜更名为志彻。志彻禅师便礼谢退下。

 

  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 

  我们回向:

 

  以此学习《六祖坛经》之功德回向予大家,一切吉祥如意、消灾免难,一切冤亲债主悉皆解脱,圆满成佛!

 


 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