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

 

发布: 2019-02-18 19:05:38   作者: 觉融法师   来源: 加拿大中华寺   

 


 

第四十八讲

 


 

大众请合掌:

 


 

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(三称)

 


 

无上甚深微妙法,
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
愿解如来真实意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

 


 

大众请放掌。

 


 

  今天,我们继续学习《六祖坛经》。上次讲完了志彻禅师,今天讲述神会禅师的公案,第93页。

 


 

“有一童子。名神会。襄阳高氏子。年十三。自玉泉来参礼。师曰。知识远来艰辛。还将得本来否。若有本则合识主。试说看。会曰。以无住为本。见即是主。师曰。这沙弥争合取次语。会乃问曰。和尚坐禅。还见不见。师以柱杖打三下。云。吾打汝痛不痛。对曰。亦痛亦不痛。师曰。吾亦见亦不见。神会问。如何是亦见亦不见。师云。吾之所见。常见自心过愆。不见他人是非好恶。是以亦见亦不见。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。汝若不痛。同其木石。若痛。则同凡夫。即起恚恨。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。痛不痛是生灭。汝自性且不见。敢尔弄人。神会礼拜悔谢。师又曰。汝若心迷不见。问善知识觅路。汝若心悟。即自见性。依法修行。汝自迷不见自心。却来问吾见与不见。吾见自知。岂代汝迷。汝若自见。亦不代吾迷。何不自知自见。乃问吾见与不见。神会再礼百余拜。求谢过愆。服勤给侍。不离左右。”

 


 

  “有一童子。名神会。襄阳高氏子。年十三。自玉泉来参礼。” 有一童子——小沙弥,法名神会,襄阳高姓人家子弟,年十三岁,由神秀大师的荆南玉泉寺,前来参礼六祖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知识远来艰辛。还将得本来否。”神会禅师,年仅十三,先于神秀大师那里学禅,此来六祖处参学。无论来者年龄长幼,六祖均以本分事相见,直接问:善知识远来辛苦了,是否将根本带过来?禅宗只讲根本——本性,宇宙人生之根本,处处指归本性,其它不谈。禅宗特色,不论禅定解脱,唯论明心见性。在此,我也要问:“大家前来听闻佛法,有没将自己的根本带过来?”

 

  “若有本则合识主。试说看。”六祖问神会:如果有将“根本”带来,就该认得自己的主人公,你不妨试说看。六祖虽是问神会,其实也是在问诸位:“我们自己的主人翁在哪里?若认识,试说说看。”

 

  “会曰。以无住为本。见即是主。”《六祖坛经》前面定慧品,六祖曾说:“我此法门。从上以来。先立无念为宗。无相为体。无住为本。”无念,无分别念;无相,不著于相;无住,心无挂碍,无所住著。神会所说“以无住为本”,乃六祖大师的原话。神会禅师回答:“以无住为本。见即是主。”意谓,我心无挂碍时,仍可见可闻,不失灵性,这是我的主人翁。无住的另种讲法——明空不二。本性具二个性质:一为空,心无挂碍,不著相;一为明,即明了。密法常说,明空不二。明空二性,缺一不可,任运等持,明空不二,方为本性的性质。神会禅师,解此理,具正见,道出了二者:“无住为本”,空的一面;“见即是主”,明了,明的一面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这沙弥争合取次语。”说法上看,神会禅师讲地正确,但未达禅宗的标准。禅宗要求,不仅流于文字,要呈现现量。文字只是标签——标月之指,禅宗要呈现出月亮。故,六祖不肯神会,说:“这沙弥争合取次语。”“取次语”——拾人牙慧。这是别人说过的,不是你自己的,只是个标签,并非真正的根本及主。

 

  释迦摩尼佛传法予迦叶尊者时,动作示意,未用言说。释迦拈花,迦叶意会微笑。此前,佛陀皆以言说(标签)方式教化,讲述了诸多经典。后传,实相无相,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佛陀以表示传法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亦是禅宗传法的要点风格。神会禅师的回答,不符合要求,故六祖说其“取次语”。禅宗祖师们答话则不然,灵活多变,不拘一格。学人问:“如何是佛?”祖师有的举佛尘示意,有的礼拜,有的干脆以原话反问:“如何是佛?”凡是现量表达,不经分别心,怎么答都行。明白人,即知如何答;不懂,仿效他人,即是六祖所说“取次语”—— 鹦鹉学舌,只一标签,与己不相关。禅宗考学人,虽然答地百分之百对,也不行,还要再考,要真正体会到,表达出来,方可。

 

  “会乃问曰。和尚坐禅。还见不见。”唐朝佛法行盛,神会一童子,根机猛利,亦不是个省油灯,见六祖不肯他,于六祖之威德而不惧,反问道:和尚坐禅,是见性还是不见性?

 

  “师以柱杖打三下。” 六祖用拄杖打了他三下,一是教训他,自己没透彻还来管别人闲事,二是回答他,打你的及你那知痛痒的,是什么,让其自己去悟,同时是无言的反问,你觉得这是见还是不见呢?神会认为回答对了,但六祖不肯,所以神会不服气,你说我不到位,那你见了吗?故六祖打他三下,不仅回答,还进一步引导,令其领悟错在何处。打这三下,是以真实功用,现量回答,与佛陀拈花乃异曲同工。

 

  “云。吾打汝痛不痛。” 六祖指示的时候又设个陷坑,看他能否不上当。问: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?痛是妄想,不痛还是妄想。那我们应如何回答呢?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参一参!

 

  “对曰。亦痛亦不痛。”神会也很聪明,知道落在一边就错,故答:亦痛亦不痛。神会以为自己聪明,痛与不痛两个都说了,其实还是上当了,掉到两个坑里。

 

  所以,若自己观心不到位,只拾取他人的片言只语,则自己的错误知见极易为别人话语引出,而落入圈套。这称为所知障,比烦恼细微。这些知见的框架留于众人的八识田中。如未及时觉察,清楚干净,受人引诱,即会显露:“我认为如何。。。”这些皆是自己的所知障——见解,恰是应该扫除的。禅宗讲:无见之见,方为正见。对自己而言,无有见解,所有见解,皆因对方的需要,而暂时假立。前面讲过,六祖对志诚禅师说:若说我有法教人,即是骗你;我并无实法与人,只是“随方解缚”,根据众生需要,解其束缚,而建立的方便法,本无任何见解。神会因观心未到位,流于名相,给六祖一钓就上当了。

 

  “师曰。吾亦见亦不见。”六祖见神会棒下未悟不能到位回答,因此退一步接引他,说:我亦见亦不见。

 

  神会不解故问:“如何是亦见亦不见。”

 

  “师云。吾之所见。常见自心过愆。不见他人是非好恶。是以亦见亦不见。”六祖教导神会,也是教导我们大家,修行人要常看到自心的妄想颠倒执着,不要上自我的当,老是观察别人的是非好恶,却不知这恰恰是自己的妄想分别心。

 

  “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。汝若不痛。同其木石。若痛。则同凡夫。即起恚恨。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。痛不痛是生灭。汝自性且不见。敢尔弄人。神会礼拜悔谢。”六祖进一步指出神会的语病:你说亦痛亦不痛,你如果感觉不到痛,那就如同木头石头,无知无觉,如果感觉痛苦,那就和凡夫没啥两样,就会动嗔恨心,你之前问见不见,那是二边,连问都不会问,又说亦痛亦不痛,痛与不痛那是生灭现相,你处处着相颠倒,不见自性,还敢过来戏弄考察别人,胆子也太大了吧。六祖把他教训了一顿,神会很有智慧,经祖师一点化,马上知错,礼拜忏悔并感恩祖师指点。

 

  “师又曰。汝若心迷不见。问善知识觅路。汝若心悟。即自见性。依法修行。汝自迷不见自心。却来问吾见与不见。吾见自知。岂代汝迷。汝若自见。亦不代吾迷。何不自知自见。乃问吾见与不见。神会再礼百余拜。求谢过愆。服勤给侍。不离左右。”六祖进一步又说:你如果心中迷茫不见自性,不知如何修行,那就需要去诚心请教善知识,寻求解脱之道;你如果心有明悟,就会自见本性,依法修行就可以了。可是你自己还很迷茫未能明心见性,却反过来考问我见与不见,我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,怎么可能代替你的迷茫,你如果自见本性,也不能代替我的迷茫。你为什么不反观自心自见本性,却来多管闲事,问我见与不见。神会听到祖师开示后,深知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,错得离谱,生大忏愧,悔不自已,再礼一百多拜,恳请祖师原谅自己的过失。从此勤勤恳恳侍奉祖师,不离左右。

 

  这一段开示值得大家深思,因为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个同样毛病,喜欢问别人修地怎样,不问自己的问题,多管闲事。这样对自己的修行非但没有帮助,反而令自己增添更多的妄想。

 


 

“一日。师告众曰。吾有一物。无头无尾。无名无字。无背无面。诸人还识否。神会出曰。是诸佛之本源。神会之佛性。师曰。向汝道。无名无字。汝便唤作本源佛性。汝向去有把茆盖头。也只成个知解宗徒。祖师灭后。会入京洛。大弘曹溪顿教。着显宗记。盛行于世(是为荷泽禅师)”

 


 

  有一天六祖讲法,告诉大众说:我有一个东西,它没有头也没有尾,没有名也没有字,没有背也没有面,你们大家还认识吗?神会就站出来回答说:那是诸佛的本源,神会的佛性。六祖说:刚才跟你说了无名无字,你却说叫作本源佛性。你以后住山弘法,也就成个知解宗徒。后来六祖圆寂之后,神会禅师前往东京洛阳,大弘曹溪六祖所传之心地顿教法门,著《显宗记》,盛行流通于世间。

 

  六祖入灭后二十年间,曹溪之顿旨沉废,两京之间皆宗神秀,由普寂等续树法幢。神会禅师初至洛阳,欲振六祖之风,乃于开元二十年(732)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,与山东崇远论战。指斥神秀一门"师承是傍,法门是渐",欲确立南宗惠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。并于天宝四年(745)着"显宗记",定南北顿渐两门,即以南能为顿宗,北秀为渐教,"南顿北渐"之名由是而起,竭力攻击神秀之渐门,于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。天宝十二年,神会禅师因御史卢奕诬奏,奉敕黜离洛阳荷泽寺,迁住弋阳(江西)、武当(湖北)等地。翌年转住襄阳,再转住荆州开元寺般若院。 安史之乱起,两京动荡,时大府各置戒坛度僧,聚香水钱,以充军需。请神会禅师主坛度之事,所获财帛悉充军需。乱平后,肃宗诏入宫内供养,并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,诏请住之,故世称荷泽大师。神会禅师在荷泽寺仍阐扬六祖之宗风。上元元年入寂,世寿九十三,另一说乾元元年(758)示寂,世寿七十五。敕谥"真宗大师"。贞元十二年(796)皇太子集诸禅师,楷定禅门之宗旨,遂以神会禅师为禅宗第七祖,敕碑置神龙寺。其法流称荷泽宗,门下英才甚多,有无名、法如等。

 


 

“师见诸宗难问。咸起恶心。多集座下。愍而谓曰。学道之人。一切善念恶念。应当尽除。无名可名。名于自性。无二之性。是名实性。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。言下便须自见。诸人闻说。总皆作礼。请事为师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当时弘扬禅宗盛极一时,其他各宗有好多学者,来到六祖座下,提出各钟疑难问题,想难倒六祖,但六祖智慧辩才无碍,一一如理如法解答。因难不倒六祖,他们反生烦恼甚至险恶之心。六祖看到这些,心生悲悯,对他们说,我们学道之人,目的是了生死出轮回,而非计较高下长短,一切的善念和恶念,应当全都净除,不随其转,返观当下之心,不可思议,没有名字可以去命名,称谓自己的本性,这绝待无二的本性,就是我们的真实自性。见到实性后,就不会被妄想迷惑,从而得到解脱。但因众生根机不一,有利有顿,因此佛及祖师,根据众生的根机,善巧建立各个不同的教派,方便随顺解脱,旨归实性。我们讲法要知道法用,用于净除自己的妄想颠倒执著,见到自己的本性。那些人听闻了六祖的慈悲开示,全都心悦诚服,礼谢祖师,并诚恳拜入祖师门下,依止祖师学修佛法。阿弥陀佛!

 

  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 

  我们回向:

 


 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