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

 

发布: 2019-02-18 20:30:18   作者: 觉融法师   来源: 加拿大中华寺   

 


 

第五十讲

 


 

大众请合掌:

 


 

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(三称)

 


 

无上甚深微妙法,
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
愿解如来真实意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

 


 

大众请放掌。

 


 

  大家有缘,我们一起学习《六祖坛经》迄今已历时四年,今天可以圆满结束,算来不多不少今天刚好是第五十讲。

 

  上次讲到《六祖坛经》付嘱品第十的偈颂,第100页。

 


 

“一切无有真。不以见于真。若见于真者。是见尽非真。若能自有真。离假即心真。自心不离假。无真何处真。有情即解动。无情即不动。若修不动行。同无情不动。若觅真不动。动上有不动。不动是不动。无情无佛种。能善分别相。第一义不动。但作如此见。即是真如用。报诸学道人。努力须用意。莫于大乘门。却执生死智。若言下相应。即共论佛义。若实不相应。合掌令欢喜。此宗本无诤。诤即失道意。执逆诤法门。自性入生死。”

 


 

  上次,已讲述此偈颂的大意,今天再做些讲解补充。

 

  “一切无有真。不以见于真。” 众人所见一切现象,包括外在的物质景象,乃至内在的心理现象,都不真实,全是虚妄假相,悉皆无常。“不以见于真”,莫当作真。

 

  “若见于真者。是见尽非真。”倘若当作真,执取为真,此见解不真实,认识有错。故《金刚经》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一切无有真。

 

  “若能自有真。离假即心真。” 当知自己本自有真,只要离假即是真。要真实不虚,就得看破假相。“若见诸相非相”,当下不动不摇、不生不灭的心,才是真实的,“离假即心真”。故,平日只须看破,不上当。看破外在的现相,不被形象所迷惑;看破自己的妄想颠倒、执著的念头,不为这些念头所左右,保持正念。念佛人,就一心念佛,外不受境牵,内不随心转,一心护持好正念。当下一念清净心,就是真实,“离假即心真”,幻去则真自显。

 

  “自心不离假。无真何处真。” 若自心总执著外在假相,这个放不下,那个放不下,执著内在情绪,“我难受,很烦恼。。。”为种种念头所左右,未能看破,就失去了真,即当下没依靠真实。无真心、未护持好正念,当下就生活在虚妄假相之中。故知,关键在时时看破,提起正念,护持好自己的佛号、正念才行。

 

  “有情即解动。无情即不动。” 果报有两种,一为正报,一为依报。正报——有灵性的动物、昆虫、人、地狱、恶鬼、天人、阿修罗、乃至佛菩萨,属有情;生活环境、天、地、桌子、椅子,包括外在的草木,为依报,属无情。“有情即解动”,有情的能动,思想一动,身体随之而动,主要在思想;“无情即不动”,无情的,如桌椅,自己不会动,依赖有情众生搬来搬去。

 

  “若修不动行。同无情不动。” 有人坚坐不动,修不动行。此非真不动,只同草木土石,仅身体不动而已。若以不动为功,山石千年不动,何以不得成佛?!故知,长坐不动,非真修行。

 

  “若觅真不动。动上有不动。”欲修真不动之心,当从动上见不动。即动作、做事时,心无动摇,专心致志,心如止水。

 

  譬如念佛,念佛要动口,心专注于佛号,而不动,这是“动上有不动”。故知,做事不影响修行,一心做事,即与修行相应。前提是,一定要有个正确的发心。发心,即愿力,做事的目的。发心如同一颗种子,解脱的种子会结出解脱之果,轮回的种子收获的是轮回的果。为解脱、为利益众生而发心,而后一心做事,即是与解脱相应。世间许多人,做事也很积极努力专心,亦会成功。但,他们的发心是什么?名闻利养、财色名食睡,播种这样的种子,虽奋力施肥、浇水,最终也只会得到轮回的果实。学佛人,知世间一切,如梦幻泡影,悉是暂时的无常,所追求的,是生命的终极目标——解脱,认识生命的真相,明心见性。去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,是要明心见性,具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力及智慧。要有这样大的发心,不单自己要得到究竟的自在解脱,还要让所有众生皆能获此快乐。我们要具备这样的能力,圆满成佛,要这样地发心。有这样的发心,宛如种下一粒圆满的种子,然后努力浇水、施肥、做事情。虽然同是努力,因种子不同,结果迥然不同。世人或许努力付出的更多,可为何确得不到学佛人这样的自在快乐?因为种的是轮回执著的种子,不是解脱的种子,故而最终得不到真正的快乐。种子不同,收获各异。所以,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,发心一定要正确。做事时,还要时时检查自己的发心,这个非常重要。第一步走错,下面则步步皆错。发心后,并非只坐在那儿不动。打坐是种暂时的锻炼方法,关键是心专一不动,而非身体不动。欲达心不动、不烦恼、不为世间一切所动摇,须“动上有不动”,即动,做事,而心无动摇。

 

  “不动是不动。无情无佛种。”似石头般不动,不可成就。无情是种外在现相,众人自心显现的一个境界,没有石头成佛的。大乘经典有讲,“有情无情,同圆种智”,即有情无情皆可成佛。但,无情无灵性如何成佛?故常人不理解。从究竟而论,众人内在的心灵世界,与外在的物质世界,实为一体,悉是众人内心显现的境界,心外无一物。成佛时,法身遍一切处,宇宙万物皆是自性的显现。凡夫颠倒迷惑,认取少分四大地火水风为自己,众多其它境界为外在世界。亦因执著故,而妄建了能所:能为自我,所即外在所有境界;殊不知,一概尽是吾人自性功德的显现。一旦众人破除人我执、法我执,即知外在境界全是自性的作用,故,佛可显现草木、动物说法度众。如《阿弥陀经》里讲到:西方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化现众鸟,白鹤、孔雀、迦陵频伽等说法,以及显现七从行树、七层罗网,随风出微妙音,说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。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作用,示现情与无情,皆能同宣妙法,利益众生。於佛之境界,无内外之别,一切皆为佛,大圆满。

 

  “能善分别相。第一义不动。”明了一切境界,心不动摇。

 

  “但作如此见。即是真如用。” 若能此见解,即是真如用。“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”心不动,并非什么都不知道,而是如镜映物,清清楚楚。景像千变万化,镜子不动不摇,根据众生的情况,应机施教,这是自性的作用。

 

  “报诸学道人。努力须用意。莫于大乘门。却执生死智。” 诸学道人,须努力以明道,莫要学着大乘法,却执轮回的世智辩聪。要认识根本,不可执著世间虚幻假相。

 

  “若言下相应。即共论佛义。若实不相应。合掌令欢喜。” 与人谈及佛法,见解一致,行为相同,可与共论,同见同修;若不同,亦应合掌令生欢喜。各修各的,相互随喜赞叹,拜佛的赞叹念佛的,念佛的赞叹拜佛的。不要认为自己的好,大家都好,只是个人喜好不同,不要和别人争。初学佛的,怎么可能象佛一样圆满呢?不可能的,大家都是在一点一点地修证改变,允许有不同,故“合掌令欢喜”。

 

  “此宗本无诤。诤即失道意。” 学佛旨在解脱,而非与人争论对错。解脱无争,应修自己,去除自己的毛病。与人争对错是非,与道不相应。道,不是改变他人,是修正自己,歇下自己的烦恼,以德行感化他人。别人看到自己的德行,受感化,主动要求改变,这时讲别人才能听进去。若自己见别人有问题,去与人争辩,越争越说不清楚。结果,非但没把别人引至正道,反让自己丧失了正念,离开了解脱之道。故,争即失道意,与道不相应。

 

  “执逆诤法门。自性入生死。”众人自性,本来解脱。因执著,争论是非、对错,枉立生死,而入轮回。轮回源自执著,痛苦亦来自执著。看破了这些妄想颠倒执著,当下即是解脱。故知,众人于生死轮回,烦恼痛苦,何等冤枉!要明了,世间的物质享受,并非快乐的原因,真正究竟彻底的快乐,就是当下看破自己的执著心!一念执著心生起,当下看破,不随其而转,提起正念,即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。解脱就是快乐!许多老菩萨,专心念佛,沉心静气,安详自在,甚至法喜充满,这是与道相应,从苦恼中解脱出来。并非离开人世,去了极乐世界,才能快乐,当下从烦恼、执著、争论中解脱,当下即可享受到解脱的快乐。这样的快乐,若不以定力智慧很好地护持,易受境界的干扰,遇事又会烦起来,做不到相续成片。故要努力用功,一心念佛,临终时,能在一心的前提下,往生极乐世界。只要到了极乐世界,就不会再轮回、不退转,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益处。

 


 

“时。徒众闻说偈已。普皆作礼。并体师意。各各摄心。依法修行。更不敢诤。乃知大师不久住世。法海上座。再拜问曰。和尚入灭之后。衣法当付何人。师曰。吾于大梵寺说法。以至于今抄录流行。目曰法宝坛经。汝等守护。递相传授。度诸群生。但依此说。是名正法。今为汝等说法。不付其衣。盖为汝等信根淳熟。决定无疑。堪任大事。然据先祖达磨大师。付授偈意。衣不合传。偈曰。吾本来兹土。传法救迷情。一华开五叶。结果自然成”。

 


 

  徒众闻罢六祖偈颂,普皆行礼,体会六袓大师慈悲心意,各各摄心,依法修行,更无诤执,知六祖住世时间已不多,若再不修,日后有问题无法请教师父了。

 

  祖师、佛菩萨度众,各有善巧。大成就者,可以不灭度,而长久住世。因为一些弟子懈怠,认为:“反正祖师在,早修、晚修无关系,”故不肯努力。一听:“师父快走了,得赶快抓紧修!否则师父走了,没依靠了!”故而,佛、祖师悉皆示现涅槃,以促进这些懈怠弟子,令其痛改前非,努力修行。这亦是佛菩萨度众生的一种善巧——“应以涅槃而得度者,如来则为示现涅槃。”

 

  末法时代,众生业障深重,不得见佛。但诸位还是闻到了佛法,特别有此胜缘,学到《六祖坛经》这样的佛法核心心要、殊胜难遇的无上大法,说明大家具有深厚的善根及福德因缘。要知,此法十分珍贵、极其难得,我们一定要依法修行,绝不能懈怠。众人的生命极为无常,在座的菩萨大多已五十、六十、七十了,即便是年轻人,也说不定哪天即会离开人世。故,时时要以修自心最为要务,其它皆是小事。做事时,亦要时时观照自心。六祖有讲:“世人欲修道。一切尽不妨。常自见己过。与道即相当。”修行人做什么都不妨碍,时常检点自心,遇事不要怨别人,认识自己的错误,护持正念,时时改正,即是修行,与道相应,此乃核心心要。虽然,不能一下子达到明心见性,但只要时时修正自己的错误,不找他人的问题,迟早会将自心中的染污清除干净,心清净了,本性自现,不用去找,当下即是本性,全体显现。故祖师云:“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”。大家要这样用功。

 

  法海上座问六祖:大和尚入灭后,衣法付谁人?

 

  六袓说:我于大梵寺说法至今,将所钞录,流通世间,名为法宝坛经。你们守护此经,传授于未来,度化一切众生。依此经说的去做,即是正法。我只为你们说法,不再传衣钵,因大家善根淳熟,无需衣钵证明,听法即能相信,依照修行,度化众生,堪任大事。再则,达摩祖师有授嘱,交代衣只传到第六代,不能再传。一因大家善根成熟,法已广传,再无疑惑,不用再传;二因后人根机陋劣,会为衣钵而争名利,甚至不惜造恶业。如六祖得衣钵后,命如悬丝。受衣钵者,如携炸弹,性命难保,为后人着想,而不传衣钵。

 

  达摩祖师的传法偈颂,“吾本来此土。传法救迷情。”达摩祖师跨海来东土,为传法救度中国迷惘的众生。达摩祖师来后,传了五代,“一华开五叶”。“结果自然成”,继六祖后,禅宗如汪洋恣肆,席卷中华大地,修行人众多,开悟人亦很多,在中国乃至世界得以广泛弘扬,开花结果。

 


 

“师复曰。诸善知识。汝等各各净心。听吾说法。若欲成就种智。须达一相三昧。一行三昧。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。于彼相中不生憎爱。亦无取舍。不念利益成坏等事。安闲恬静。虚融澹泊。此名一相三昧。若于一切处。行住坐卧。纯一直心。不动道场。真成净土。此名一行三昧。若人具二三昧。如地有种。含藏长养。成熟其实。一相一行。亦复如是。我今说法。犹如时雨。普润大地。汝等佛性。譬诸种子。遇兹沾洽。悉得发生。承吾旨者。决获菩提。依吾行者。定证妙果。听吾偈曰。心地含诸种。普雨悉皆萌。顿悟华情已。菩提果自成”。

 


 

  “师复曰。诸善知识。汝等各各净心。听吾说法。”六袓又说:各位善知识,你们各各净心,以清净心听我说法。

 

  众人听法,似法水倒入杯子。若杯子已满,水即倒不进,会溢出。所以听法时,要放下一切想法,放空自心,安静认真,全神贯注,这样方听得进去。如果心散乱,想东想西,是根本听不进去的。听为闻,听进去了,就要思考、辨别:这个法师讲得是否合理,与佛、祖师所说是否相应,此法是否符合世理,是否适合自己。闻、思、修。思考,即辨别、确认、理解。籍由思维,以确定法的重要性、正确性、真实性、及可行性。倘若确信此法可令自己解脱、获得真实快乐、普利众生,就要去行持、实修、改变自心。经过努力地修行、纯熟了,心安定力强,不为外界所动,具智慧,不为境界所迷惑,真正从烦恼中解脱出来,这即是证——证到了解脱。行一分,即证一分。一念看破,当下即从此念解脱,这就是证,而非要像佛菩萨那样才叫证。佛菩萨的那种彻底解脱,乃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,需要一个坚持不懈地训练,及日积月累地实修过程。修行,首先是闻。听闻,就要放下一切,不带丝毫成见、任何想法、摄心专注地听。若带着有色眼镜听法、看世界,见不到真实,得不到利益,故要放下一切。六祖大师在此要求弟子们:“汝等各各净心。听吾说法”,心清净、无杂念、专一,才能起到听法的效果。平时大家听任何人说法,都要放下一切,这样才能接受。之后,再去筛选、辨别,而非照搬、全盘接受。万一遇的是个邪师,万一他讲得不到位、骗人,故要辨别。看:是否与佛菩萨的经典相应?是否与祖师所讲相应?是否与自己根机相应?自己是否能做到?若所讲与佛菩萨、祖师皆相应,但自己的根机不行,定慧力达不到,做不到。做不到的,就先放一边,先接做得到的。过去的祖师,学人问:“如何是佛?”一巴掌过去,就开悟了。象这个法,若你们问:“如何是佛?”我一巴掌打过去,噢,没开悟!不适合的!此法并非适合所有的人,没到那个程度,开不了悟。唯有只差一点点,啪,一打就开悟了。大家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,从初步的修起。比如,心很散乱,就先培养专注力,一心念佛。若慈悲心不够、嗔恨心很重,就多修慈悲观,帮助众生,做利益众生的事,如放生。多为苦难大众服务,这样慈悲心会慢慢生起来。学法自己要选择,不可一概而论,并非别人讲什么就学什么,从中有所借鉴。禅宗法虽高,但智慧可运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。譬如,“常自见己过。与道即相当”,可用于做一切事中,无论修何法,都可以用上。常常找自己的问题,这是核心。故要听闻,而后辨别。辨别,并不是“我懂了”,就去讲给别人听,而自己不实践。若别人反问:“你做得怎么样啊?”你说:“我没做。”你自己还没做,去教别人,不会听的。要自己实修经历过,确实减轻了自己的烦恼,有这样的经验,再教导别人,人家才会听。

 

  “若欲成就种智”,一切种智是佛的圆满智慧。

 

  “若欲成就种智。须达一相三昧。一行三昧。”六袓继续说:若想成佛的圆满智慧,必须通达一相三昧、和一行三昧,两种功夫。三昧亦称正定,是一种定慧等持的境界。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。

 

  “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。” 何为一相三昧?一相即是无相,在一切处而不住一切相。不住相,不等于不知道,而是清清楚楚。

 

  “于彼相中不生憎爱。亦无取舍。” 并于一切相上不起憎爱,不生厌恶或喜爱之心,亦无执取与舍弃之念。

 

  “不念利益成坏等事。” 对一切相,心中不计较利益成败。

 

  “安闲恬静。虚融澹泊。此名一相三昧。” 心中安静,恬然自得,轻松自在,空灵,明了一切,心无挂碍,此种心境,谓之一相三昧。于一切境界,心无纤毫挂碍,虚灵澹泊,无有著相。这是对外在境界,相上而言,称一相三昧。

 

  何为一行三昧?为做事时,心的状态。虽在此分别讲二三昧,实乃为一不可分。一从相上说,一从心上说。

 

  “若于一切处。行住坐卧。纯一直心。不动道场。真成净土。此名一行三昧。”于一切处,不问语默动静,行住坐卧,心专一坦诚,无有谄曲。“纯一直心”,心纯正直,待人诚恳,于事认真,竭尽全力,名一行三昧。心无任何杂染,无贪嗔痴、名闻利养。外,不著相,称为一相三昧;内,无论做何事,心中干干净净,谓之一行三昧。具这样的心,即自心有净土。《维摩诘经》有“心净国土净”之说。心清净,见一切悉清净;心烦恼,则看一切都不开心,这是心的原故。所以,修行要做到:於外,不著相;於内,心清净,这是两个成佛的种子。

 

  “若人具二三昧。如地有种。含藏长养。成熟其实。”若人具此两种三昧,如种下种子,须抚育照料,精心护持,渐渐成熟、开花,结成圆满的佛果。一相三昧、一行三昧,亦是如此。

 

  “我今说法。犹如时雨。普润大地。” 六祖说法,如甘露法雨,及时普润众生心地。

 

  “汝等佛性。譬诸种子。” 众生的佛性,似地里的种子。佛性,本具一行一相之功德,只因众生太过执著,不遇佛法,无法开发。幸逢祖师说如此大乘佛法,普润大地,令大家心的种子,遇雨沾泽,悉皆发芽生长。

 

  “遇兹沾洽。悉得发生。”启发了众人的佛性种子,知道如何修了。知道如何修,一心向上,就如是修下去,不用希求更多,护持长养。如同种庄稼,种子种下去了,要锄草、施肥、浇水。不能像照续法师种南瓜那样,南瓜种子种下去了,以为能收很多,过了些时间去一看,南瓜没见到,看到一片草。还好,没全被杂草吃掉,大家还去摘回了一些南瓜,够吃些日子了。修行也是一样。草是什么?是烦恼。听闻佛法——似甘露法雨,令种子发芽,之后要精心护持,不要让草——烦恼,把正念吃掉。要恒时护持好发心,自己的正念,时时歼灭烦恼的杂草。这样,我们的庄稼——功德,才会慢慢成长,才能开花结果。

 

  “承吾旨者。决获菩提。依吾行者。定证妙果。”六祖大师肯定地说:凡秉承我旨意、依照行持之人,决定获证菩提妙果,圆满成佛。如果没做到,就要检点自己:发心是否正确?行动是否到位?法是否真正听进去了?找到哪个环节出错,如没做到,就要立即改正。

 

  国内有个居士跟我说:“师父,我这个咒也念了,心我也观了,念佛的是谁我也问了,但是没什么作用。”他怀疑这法是否有用。为什么没作用呢?因没观到位,心不专一,没认真去做,只是敷衍一下。如若认认真真地,置心一处,专心去观察,就能起作用。世上就怕“认真”二字,有志者事竟成。只要认真,无事不成,因缘成熟,决定成功。学佛亦如是,就怕认真。若无作用,一是要辨别法是否正确,下面要看自己是否认真地去做了。譬如,虽认真,但有时心力不足,念经时昏昏沉沉,念不下去,这是业障。定力、智慧力欠缺,故要培养定力、培养智慧力,消除粗重的业障。对粗重的业障,要采用粗重的方法修行,如拜佛、经行、服务大众做义工。待心慢慢歇下、安静下来,再诵经、参禅、念佛,方能深入。初学时烦恼很重,念佛也念不下去,要了解修行的程序。

 

  六祖大师讲:此法,只要信受奉行,依此修行,必定成佛,绝对无疑。关于净土法门,释迦摩尼佛于《阿弥陀经》亦讲:一心念佛,一日乃至七日,求生西方,决定能得不退转。于此,大家要有信心,这是确定无疑。

 

  “听吾偈曰。心地含诸种。普雨悉皆萌。顿悟华情已。菩提果自成”。六祖接着说了首传法偈:众人心地本具佛性,含藏佛种,遇缘即发,蒙法雨滋润,悉皆生根发芽——发心,经抚育培养,一旦成熟,必顿悟本性,开智慧花,明心见性,认识了本性,此乃成佛的第一步,悟后保任,护持本性,时时不迷惑、不迷失,长久以往,菩提之果自然成就,心华开已,决定成佛。

 


 

“师说偈已。曰。其法无二。其心亦然。其道清净。亦无诸相。汝等慎勿观静。及空其心。此心本净。无可取舍。各自努力。随缘好去。尔时徒众作礼而退”。

 


 

  六祖说完传法偈,又说:禅宗心法唯一无二,心亦一样。你的心、我的心、他的心,大家可仔细观察。故《金刚经》讲:一切众生心,佛悉皆知,为什么呢?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过去心在哪里?未来心在哪里?现在心也不可得,众人的心都不可得。我们所谓的烦恼,只是自己的妄想而已。一旦去观察,这个烦恼的心从哪里来?往哪里去?什么颜色?什么形状?住在什么地方?细细观察,都找不到,心里没有东西。

 

  “其法无二。其心亦然。其道清净。亦无诸相”,这就是吾人的本来面目。当下的自心,清净无染,无有诸相,无法描述,只能体会。因此,修行并非要得到什么、见到什么现相、得个解脱境界,不是得到;而是以减法,破除当下自己的一切执著、妄想、颠倒的念头。全部破除干净了,清净心当下自然显现。

 

  “汝等慎勿观静。及空其心。”六祖教诫:你们切勿观静、空心。因,静,有静的境界;空,亦有空相。粘着于相,即是执著,与本性不相应。故,不应观静、空心。只须破我执、破执著,心无所住。

 

  “此心本净。无可取舍”,当知心本清净,无可取舍,本自圆满。

 

  “各自努力。随缘好去”,各自于法相应,而努力。

 

  努力什么呢?禅宗的用法,直接观心,时时勘察自心,有时亦以咒语提起正念。如,明朝的憨山大师,他自己念准提咒,并教人持准提咒;云谷禪师——袁了凡的师父,教袁了凡平日持准提咒,并发愿做好事而改变了命运。不少禅宗祖师参禅的同时亦持咒,在观心力量不足时,运用咒的力量助道,以护持正念。禅宗的功行为参,止观,由观入手。当心力跟不上时,转为念咒,稍作休息,而后继续深观。大家念佛该怎么办呢?念佛人,就要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,不要过多地打妄想。除了念佛之外,其它悉是妄想。当然,念佛不要影响正常的生活。不能念佛之后,不吃饭、不睡觉、不做事了。一心地做事,认认真真地做,即与念佛相应。念佛的目标,并非要念多少声、念多大声、念多快、念多慢,这些都没关系。念佛的目标是要,时时护持好自己的正念,不为妄想转。时时不忘“阿弥陀佛”,不为妄想转,是念佛的作用,而后,借助阿弥陀佛的大愿力,发愿往生西方。护持正念,往生西方,是念佛的法用。故不用担心念得快、念得慢,是念六字还是念四字。。。不要去考虑这些问题。哪种念法自己喜欢、相应,就用哪种方法念。护持好正念,正念不失,这才是念佛的目的。大家要这么去用功,“随缘好去”。

 

  众徒听罢六祖嘱付,礼拜而退。

 


 

“大师。七月八日。忽谓门人曰。吾欲归新州。汝等速理舟楫。大众哀留甚坚。师曰。诸佛出现。犹示涅槃。有来必去。理亦常然。吾此形骸。归必有所。众曰。师从此去。早晚可回。师曰。叶落归根。来时无口。又问曰。正法眼藏。传付何人。师曰。有道者得。无心者通。又问。后莫有难否。师曰。吾灭后五六年。当有一人来取吾首。听吾记曰。头上养亲。口里须餐。遇满之难。杨柳为官。又云。吾去七十年。有二菩萨。从东方来。一出家。一在家。同时兴化。建立吾宗。缔缉伽蓝。昌隆法嗣。问曰。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。传授几代。愿垂开示。”

 


 

  前面讲过,六祖八月就要圆寂,让门人早去建塔。七月八日,六祖对弟子们说:我要回新州,你们速去准备船只。昔日的交通工具,路上为马车,河里是船。韶州至新州,山地较多,水路可能更为方便。大众恳切哀请挽留,六祖说:诸佛出世,尚且示现涅槃,有来有去,乃世间必然,我这肉身骸骨,亦应有所归宿。

 

  祖师们生于何地,圆寂于何处,皆有因缘,故六祖要到他的出生地去圆寂。六祖大师原籍新州,后皇上赐名为国恩寺。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尊者,圆寂也是回到他的老家,父母生他的房间;释迦摩尼佛圆寂则选在娑罗双树下。六祖乃得道的肉身菩萨,不是随便什么地方就走的,有他的因缘,“归必有所”,要回到出生的地方去圆寂。

 

  大众问:师父此去,何时回来? 六祖答:叶落归根,来时不再说法。意谓,回来时已圆寂了。

 

  众人又问:正法眼藏传付何人?佛陀传法予迦叶尊者时曾说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摩诃迦叶。”而后,迦叶传阿南,阿南传商那和修。。。至达摩祖师,最后到六祖,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。传是传法主。弟子问六祖:所传法主是谁?自六祖起,不再立法主,因大家善根成熟,法已广弘,无须法主,故六祖曰:“有道者得。无心者通。” 与道相应,明心见性,得道之人,得正法眼藏;凡心无挂碍者,通达此宗,证量与道相应,心无挂碍人,得正法眼藏,即可传法。

 

  又有人问:以后还有难吗?意谓,圆寂后还有难吗?

 

  六祖大师一生,灾难无数,九死一生。母亲怀妊六年才出生,父亲虽为官,但家境极清贫。六祖三岁时父亲去世,母亲一人,含辛茹苦,将其养大,无机会读书,以打柴为生。闻五祖弘忍大师后,前往求法,历八个月的种种磨难及考验,得三更五祖密传衣钵。当夜六祖一路南下,以躲避抢衣钵之众的追杀。六祖忍辱隐遁,在猎人群里,默默地度过了十五年的隐匿生活。因衣钵,六祖屡次被人追杀,命似悬丝。离猎人群初弘法时,有次被追至山上,来人放火烧山,六祖只得避入石缝,躲过了此难。据说,此石上留下了六祖结跏趺坐的膝盖痕迹,及所穿衣服的布纹,被后人称为“六祖避难石”。后于宝林寺弘法时,神秀的弟子还派刺客张行昌(后出家法名志彻),来杀害六祖。

 

  六祖说:我灭度后五、六年,会有人来取我首级。六祖大师说了一首关于此事的偈颂:“头上养亲。口里须餐。遇满之难。杨柳为官。”六祖授记:会有一人,为奉养自己的父母,及为自己的衣食,受人雇佣前来取六祖的首级。六祖圆寂后五、六年时,果然有个叫张净满的,受洪州开元寺朝鲜一僧人金大悲二十千钱,要他去偷六祖的头,为其带回高丽供养。当时的官吏刺史姓柳,名柳无忝,县令姓杨,名杨侃。六祖预知此事,授记时众人不懂六祖偈颂之意,后来发生了方才明白。

 

  六祖大师又说:我圆寂七十年后,有二菩萨从东方来。东方,是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。“一出家。一在家。”据说,出家的菩萨,是南岳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禅师,在家菩萨,就是庞蕴——庞居士。“同时兴化。建立吾宗。缔缉伽蓝。昌隆法嗣。” 同时兴盛佛法,广弘禅宗。禅宗不仅出家人可以修,在家居士也可修行,此二人是代表。

 

  门人又问:自从佛祖应现迄今,传授了几代?愿请垂恩开示。

 


 

“师云。古佛应世。已无数量。不可计也。今以七佛为始。过去庄严劫。毗婆尸佛.尸弃佛.毗舍浮佛。今贤劫。拘留孙佛.拘那含牟尼佛.迦叶佛.释迦文佛。是为七佛”。

 


 

  六祖说:古佛应化世间,已无数无量,不计其数,现通常以七佛为始计算佛法的传承。

 

  我们现在所处劫叫贤劫,贤劫之前的称庄严劫。过去的庄严劫时最后三尊佛:毗婆尸佛、尸弃佛、毗舍浮佛。现在的贤劫,共有一千尊佛,前四佛为:拘留孙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叶佛、释迦文佛。这就是所说的七佛。贤劫后面还有九十六尊佛,释迦摩尼佛后面的是弥勒佛——当来下生弥勒佛,再下一个是狮子佛。据说,现今藏地白教的大宝法王,就是狮子佛的化现。大宝法王的法相很庄严自在。其实,弥勒佛也时时在众人身边。唐朝的布袋和尚,是弥勒佛的化现。布袋和尚圆寂时,端坐磐石之上,说了首偈子:“弥勒真弥勒,分身千百亿,时时示时人,时人自不识。”说完就走了。平时有人问他:“如何是佛?”他就把布袋放下;若再问:“如何是佛?”他把布袋一提,头也不回地离去,传的是禅宗心法。贤劫千佛最后一尊是楼至佛,即现今的韦驮菩萨。往劫里,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,这千子悉皆发愿成佛,韦驮菩萨最小,护持这些哥哥们先成佛,他最后成佛。这是护法韦驮尊天菩萨。七佛传法皆有偈颂,极其精彩,《五灯会元》有记载,大家抽空可自己阅读,我们因时间关系不能在此介绍,以后有机会再讲。

 


 

“已上七佛。今以释迦文佛首传。第一摩诃迦叶尊者。第二阿难尊者。第三商那和修尊者。第四优波鞠多尊者。第五提多迦尊者。第六弥遮迦尊者。第七婆须蜜多尊者。第八佛驮难提尊者。第九伏驮蜜多尊者。第十胁尊者。十一富那夜奢尊者。十二马鸣大士。十三迦毗摩罗尊者。十四龙树大士。十五迦那提婆尊者。十六罗睺罗多尊者。十七僧伽难提尊者。十八伽耶舍多尊者。十九鸠摩罗多尊者。二十阇耶多尊者。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。二十二摩拏罗尊者。二十三鹤勒那尊者。二十四师子尊者。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。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。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。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(此土是为初祖) 。二十九慧可大师。三十僧璨大师。三十一道信大师。三十二弘忍大师。惠能是为三十三祖。从上诸祖。各有禀承。汝等向后。递代流传毋令乖误”。

 


 

  这是从释迦牟尼佛至六祖大师的三十三代禅宗传承,递代相传,从未中断。每位祖师皆有精彩经历,在此不多赘述。此中,大家较熟悉的有:马鸣大士、龙树菩萨。《华严经》,即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的。龙树菩萨著作甚多,有“千部论主”的称誉,其中以《中论》及《大智度论》最為著称。天台宗开宗祖师——一祖,是龙树菩萨。天台二祖慧文禅师因《中论》的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”而开悟,故尊龙树菩萨为天台宗一祖。相传,对汉传佛教有深远影响的《大乘起信论》,为马鸣大士所作。其中的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与二祖慧可禅师相同,是被人斩首而圆寂的。师子尊者亦为度众、偿还宿债。砍头后,白乳涌高数尺,众人一见,知是圣人,立即忏悔,度化了众多当事人。

 

  现代的禅宗尚有法卷,作为传承法嗣的信物,如临济多少代。现今虽法卷依然相传,而法是否被继承下来了,则因人而异,有的真地得到了法,有的则不然。

 


 

“大师。先天二年癸丑岁。八月初三日(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)于国恩寺斋罢。谓诸徒众曰。汝等各依位坐。吾与汝别。法海白言。和尚。留何教法。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。师言。汝等谛听。后代迷人。若识众生。即是佛性。若不识众生。万劫觅佛难逢。吾今教汝。识自心众生。见自心佛性。欲求见佛。但识众生。只为众生迷佛。非是佛迷众生。自性若悟。众生是佛。自性若迷。佛是众生。自性平等。众生是佛。自性邪险。佛是众生。汝等心若险曲。即佛在众生中。一念平直。即是众生成佛。我心自有佛。自佛是真佛。自若无佛心。何处求真佛。汝等自心是佛。更莫狐疑。外无一物而能建立。皆是本心生万种法。故经云。心生种种法生。心灭种种法灭。吾今留一偈。与汝等别。名自性真佛偈。后代之人。识此偈意。自见本心。自成佛道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先天二年癸丑岁六祖大师已告知学人,将于八月圆寂。八月初三,大师于新州国恩寺斋罢,告诉所有徒众:你们各依位次坐下,我现与你们道别。

 

  因明心见性事关重大,为此法海请法:和尚还有甚么教法要留下,能令后世迷人得见佛性。

 

  六祖大师说:你们认真听,后代迷人,若识众生即是佛性;若不识众生本具佛性,纵万劫寻觅,佛性亦难相逢。

 

  九法界的菩萨、阿罗汉、天人、人、动物、恶鬼、地狱,这些悉是众生。何谓众生?众缘和合而生。这是现相。要认识这些现相,看破现相,透过现相见其本质。其本质是什么?本质就是佛性。同理,如见到海里的波浪,波浪即是水。要认识到,众生本身即是佛性的显现。若只看到现相,不识众生的本质,不从众生这里入手,纵然历经万劫修行,也找不到佛!故知,修行要从自己下手,认识自心即认识自己,而非向外寻求。

 

  六祖继续说:我现教你们,识自心中的众生,见自心佛性。全在自心,不在外面。欲求见佛,唯有认识众生,认识众生的本质。譬如,你是谁?我是谁?认识、看破,还在于此。参禅参:念佛的是谁?即是要认识自己。

 

  因众生迷惑不觉悟,不认识自己,故不是佛,是众生,不是佛迷失众生。以佛来看,一切众生皆是佛。故,“自性若悟”,悟到自性,当下即是佛。佛是觉悟、不迷惑,圆满地觉悟,即是圆满的佛。“自性若迷”,本来是佛,都是佛性的作用,因迷惑、不认识佛性了,而戴上众生的名号,冤枉为众生。

 

  “自性平等。众生是佛。” 心若平等,当下即是佛。若自心为颠倒所迷惑、邪险,佛性显现众生相。

 

  “汝等心若险曲。”若心有诸多妄想,“佛在众生中”。虽然自己在打妄想,是众生,但这些妄想颠倒,仍是佛性的妙用,未曾离开。只是自己不知道,“佛在众生中”。

 

  “一念平直。即是众生成佛。”即使一念相应,心平等诚实,无有谄曲,即是众生成佛。一念明心见性,当下一念就是佛,已觉悟过来,不迷失。吾人心自有佛,此佛才是真佛。自己若无佛心,何处求真佛?

 

  六祖大师进而强调:“汝等自心是佛。更莫狐疑。” 众人的自心是真佛,莫再疑惑!外无一物可建立,万法悉是自心生。大家所感受到外在的一切东西,包括人、物、事,其实都是自心感应出来的。譬如,要做把椅子,先要有椅子的形状,设计如何制作,这是思想运作。而后付诸行动,搜集木料,加工部件,最后组装,油漆修饰,才成为一把椅子。这些都是心的作用,才能得以实现。如,心中对这个椅子不满意,拆了,这个椅子就不存在了,这也是心的作用。“故经云。心生种种法生。心灭种种法灭。”六祖又留一首自性真佛偈与众弟子,并嘱咐:后人若解此偈旨意,依此偈修学,可“自见本心。自成佛道。”

 


 

“偈曰。真如自性是真佛。邪见三毒是魔王。邪迷之时魔在舍。正见之时佛在堂。性中邪见三毒生。即是魔王来住舍。正见自除三毒心。魔变成佛真无假。法身报身及化身。三身本来是一身。若向性中能自见。即是成佛菩提因。本从化身生净性。净性常在化身中。性使化身行正道。当来圆满真无穷。淫性本是净性因。除淫即是净性身。性中各自离五欲。见性刹那即是真。今生若遇顿教门。忽悟自性见世尊。若欲修行觅作佛。不知何处拟求真。若能心中自见真。有真即是成佛因。不见自性外觅佛。起心总是大痴人。顿教法门今已留。救度世人须自修。报汝当来学道者。不作此见大悠悠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大师慈悲,走前反复叮嘱大家如何修持。

 

  “真如自性是真佛。邪见三毒是魔王。”吾人本性乃真佛,贪嗔痴三毒是魔。

 

  “邪迷之时魔在舍。正见之时佛在堂。” 贪嗔痴生起来时,即是着魔,魔进入自心。认识到贪嗔痴悉为妄想,即觉悟,佛在家做主,不上贪嗔痴妄想的当。

 

  “性中邪见三毒生。即是魔王来住舍。正见自除三毒心。魔变成佛真无假。” 自性迷失,起邪见,贪嗔痴三毒生,即是魔王住进家。有了正见,一旦看破,三毒心自然去除,魔王被度化而成佛。

 

  “法身报身及化身。三身本来是一身。” 法身、报身、化身,本是一身,为三个角度。法身乃空的一面,报身为明了一面,化身即作用的一面。空明,还能变化,起一切作用。三身一体,不可分割,说化身时,报身与法身都在其中;说法身时,必有化身及报身。

 

  “若向性中能自见。即是成佛菩提因。” 若向自性中能自见法身,即是成佛的因。明心见性,能见性、自见,法报化身悉在其中,即是成佛因,因地佛。

 

  “本从化身生净性。净性常在化身中。”众人的身体属变化之身,是本性化现出来的。要借助这个身体(化身)修行,借假修真。若无身体,无法修行。要从化身生净性,认识自己的本性。众人的本性,从未离开我们的化身——当下的身体。因众人具本性,悉是本性的作用,与本性相应,即要行于正道,知道对错,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。与空、无住、无染相应的,则应该做;若是妄想、颠倒、执著了,就不该去做。

 

  “性使化身行正道。当来圆满真无穷。”如此行持,方能圆满成佛。

 

  “淫性本是净性因。除淫即是净性身。” 淫,即贪。六祖大师举个例子:凡夫皆在贪嗔痴里打滚,不是贪、就是嗔、就是愚痴。凡夫最严重的问题是贪心,由贪而生嗔,极富特征,最难除。六祖大师于此教诫大家如何修:贪的时候,找贪的本性,谁在贪?观察贪的这个心。贪的本性,是佛性,清净心。它本身无染,因我们执著了,故觉得贪。从贪心下手,一念贪心生起时,就要回光返照,这个贪从哪里生起来的?观察这个贪心。一旦观察,这个贪心即会消失,回归到本源佛性大海之中。“除淫即是净性身”,一返观,这个淫的念头就消失了。消失后,当下的清净心,即是净性身——法身。

 

  “性中各自离五欲。见性刹那即是真。”五欲,即色声香味触。我们这里举的例子是贪,贪即贪色声香味触这五欲。五欲现前,贪嗔痴心生起时,要时时地观察、看破、离开,不上五欲的当。“见性刹那即是真”,没上五欲的当,心无所住时,即是本性现前的时候,那才是真实不虚的。

 

  “今生若遇顿教门。忽悟自性见世尊。” 今生遇此顿教法门,忽然见到自性。见到自性,即是见到真佛。

 

  “若欲修行觅作佛。不知何处拟求真。” 若经由修行、造作寻觅佛,不从自性觉悟,“不知何处拟求真”,不知要向哪里求真?!意谓,不要在外边寻找佛,要在自性中找:观察自性、体悟自性、方可见佛、得以成佛。

 

  “若能心中自见真。有真即是成佛因。” 若能心中见自性,有真才是成佛因。见性,有了真实的心后,要护持真心,时时心不谄曲、不妄想。

 

  “不见自性外觅佛。起心总是大痴人。” 不悟自性而向外觅佛,是愚痴之人。

 

  “顿教法门今已留。救度世人须自修。”顿教法门已留下了,欲从中得度,须自己努力,要度化世人,必须先行自修。

 

  “报汝当来学道者。不作此见大悠悠。” 告之将来学道人,不作此见实太愚迷,无法解脱轮回。

 


 

“师说偈已。告曰。汝等好住。吾灭度后。莫作世情悲泣雨泪。受人吊问。身着孝服。非吾弟子。亦非正法。但识自本心。见自本性。无动无静。无生无灭。无去无来。无是无非。无住无往。恐汝等心迷。不会吾意。今再嘱汝。令汝见性。吾灭度后。依此修行。如吾在日。若违吾教。纵吾在世。亦无有益。复说偈曰。兀兀不修善。腾腾不造恶。寂寂断见闻。荡荡心无著”。

 


 

  六祖说完此偈,告大众:你们要好好安住,我离世后,不要像世俗人样悲伤涕泣;受人吊祭礼拜时,若穿着孝服,就不是我的弟子,也不是如来的正法。但要识自本性,见自本心:无动无静、无生无灭、无去无来、无是无非、无住无往。这样的才是本性,让大家自己印证自己。因怕你们心迷惑,不能领会我意,现再次嘱咐,令你们能得见自性。我灭度后,依我所说修行,就像我在世一样。若违背我的教导,纵然我在世间,亦无益处。六祖嘱咐众弟子,一定要依法修行。只听佛法不实修,亦无作用。

 

  六祖最后又说一偈颂:“兀兀不修善。腾腾不造恶。寂寂断见闻。荡荡心无著。”

 

  此处六祖,并非要众人“不修善”、“断见闻”,这如何做得到?眼睛睁开就看得到,耳朵塞上也听得到。这四句是心里无住、见性平常心的状态。无论作什么,不于其中起善恶分别之念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。“断见闻”,意谓不上当,不执著见闻的境界,不起分别之念,关键要心无所住。

 

  心无所住,并非什么都不知道。有人说:“我心里什么都没有,但我不知道该干什么。”这叫迷茫,其实心里是有挂碍的。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,空虚,这不是无住,而是有住,不知道住在那儿,要抓个东西,不知抓什么好。这是迷茫,不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无所住。心无所住,是心中干干净净,无纤毫挂碍。有事作时,一点不烦,认认真真,做好每件小事;无事时,安闲自在,不感空虚,很充实。动如雷霆,静如止水,极其自在的境界,如佛菩萨一样。迷茫时,是自己空虚,要护持正念,提起佛号,发心求生西方,修念佛的,就念佛。这是既简单又直接的方法。跌入迷茫,很危险,是愚痴的境界。要了解如何做,不要让自己闲着。

 


 

“师说偈已。端坐至三更。忽谓门人曰。吾行矣。奄然迁化。于时异香满室。白虹属地。林木变白。禽兽哀鸣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大师说罢偈颂,端坐至三更。三更,即子时午夜十二点。更,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,将晚上七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均分為五更,等於现代的十个小时,每更两小时。如五更,早上三点至五点,一般鸡开始叫了。三更时分,六祖忽告弟子:我走了。“奄然迁化”,刹那示寂了。即时现祥瑞之相,异香满室,天空银光泻下,山林树木染白,禽兽哀伤悲鸣。人天导师圆寂,众生失去了依附,极其悲哀。

 


 

“十一月。广韶新三郡官僚。洎门人僧俗。争迎真身。莫决所之。乃焚香祷曰。香烟指处。师所归焉。时香烟直贯曹溪。”

 


 

  六祖大师八月三日圆寂。三个月后,十一月,广州、韶州、新州三郡的官僚,及门下的出家、在家弟子,争迎六祖真身供养,无法决定该往何处。于是焚香祈祷:香烟指处,即大师归宿。当时不管吹什么方向风,香烟一直飘向曹溪,这是佛菩萨超凡的力量,给与众人以信心。

 


 

“十一月十三日。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。次年七月出龛。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。门人忆念取首之记。仍以铁叶漆布。固护师颈入塔。忽于塔内白光出现。直上冲天。三日始散。韶州奏闻。奉敕立碑。纪师道行。师春秋七十有六。年二十四传衣。三十九祝发。说法利生。三十七载。嗣法四十三人。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。达磨所传信衣(西域屈眴布也)中宗赐磨衲宝钵。及方辩塑师真相。并道具。永镇宝林道场。留传坛经。以显宗旨。兴隆三宝。普利群生者”。

 


 

  十一月十三日,众人把六祖坐化的神龛以及五祖传下的衣钵,由新州国恩寺请回曹溪宝林寺供奉。次年七月二十五日,六祖的肉身出龛,弟子方辩用香泥涂上六祖的真身。弟子们忆起六祖曾说取头的预记,遂先以铁叶漆布围护颈部, 然后送入塔内供奉。因先用铁叶漆布保护了颈部,五、六年后张净满来盗六祖大师头时,而未受伤害。六祖真身入塔时,又现瑞相,塔内忽现一道白光,直冲天上,经三日后方散。祖师显现这些瑞相,令大家对佛法、对禅宗顿教升起信心。

 

  “韶州奏闻。奉敕立碑。纪师道行。”宝林禅寺时属韶州,韶州刺史将六祖事迹上奏朝廷,皇上下诏敕令立碑纪念六祖的道行。

 

  六祖大师世寿七十六岁,二十四岁以居士身份受五祖传衣钵,三十九岁剃度,说法利生三十七年。得旨嗣法,弘化一方,有四十三人,悟道超凡者,不计其数。达摩祖师所传的信衣印度木棉袈裟,唐中宗御赐的磨衲袈裟、水晶宝钵,以及方辩所塑的六祖真相,连同大师所用的道具等,永远作为宝林寺的镇寺之宝。六祖在宝林寺建土台时曾降伏了龙神。实时,龙跳入钵,为六祖说法所度化,留下了一具完整龙骨。此龙骨也一起保留在宝林寺六祖塔内。

 

  “留传坛经。以显宗旨。兴隆三宝。普利群生者”,流传《六祖坛经》,以显扬顿教禅门宗旨,弘扬佛法,流传后世,利益众生。

 

  《六祖坛经》讲了五十节,终于圆满完成了!因时间关系,后面草草讲述收尾,若按正常讲法,不知还要讲几节课。以后有机缘,我们再详细地讲解。

 

  总之,《六祖坛经》如详尽展开,可讲述很多节;若概括精炼,可归纳为六祖前面所说的一句话:“菩提自性。本来清净。但用此心。直了成佛。”只要时时护持自己的正念,护持自己的清净心,不上妄想颠倒执著的当,即可远离烦恼,远离痛苦,终有一天会成佛。成佛的快慢,与提起正知正念的绵密程度有关,若能时时提起正念,时时不上妄想的当,不须几年,即能解脱。若是今天有一分钟提起正念,不随妄想转,而明天、后天忙于其它事,这样则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成佛。但,无论如何,大家要向此方向努力,以念佛提起正念,恒时护持正念。

 

  此中,大家要有技巧,并非念得越多越好。有时自身精力有限,心力跟不上,要劳逸结合。譬如,念了半个小时、或一小时后,感觉心很散乱,难以集中,此时应停下,不要再继续念。休息一会儿,什么都不想,可以散散步,走一走,让心歇一下。一刻钟、半小时后,再回来念。有些人非常精进用功,但没掌握好力度,越修身体越差,功夫也没上去。要懂得劳逸结合,有序地训练自己。根据自己的情况,能念半小时,就念半小时,然后下来休息。可以时间短些,每天多做几次。这样方能科学、有效、合理地训练自心,不可盲目从事。

 

  一切法门,不外乎以五戒十善、戒律为基础,培养学人定力、开发智慧,看破自己的妄想颠倒执著,从中解脱。只要选择一适合自己的法门即可。不要听别人说:“这个好,这个快。。。”“那个好,那个加持力大。。。”就跟着跑,不要乱听、乱跑。遇到一个合适的法,就一心修下去。用功精进,即是快。诚心诚意,加持力最大。一心,即能得到阿弥陀佛加持。大家既然已修净土,年龄也不小了,不要想得过多,只要一心地念佛,一心求生西方,将来必定能往生西方,花开见佛悟无生,圆满成佛!阿弥陀佛!祝愿大家能够圆满成佛!

 

  以我们共同学习《六祖坛经》四年以来的所有功德回向大家,身心健康、如意吉祥;家亲眷属皆能消灾免难、事业发达;回向我们所有的冤亲债主及历代祖先、过去父母,悉能因此而业障消除、离苦得乐、往生净土!

 

  我们回向:

 


 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 


 

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