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以更慈悲 (29)
顶果钦哲法王说明《菩萨37种修行之道》(29)

 

发布: 2018-06-14 15:52:29   作者: 顶果钦哲法王   来源: 加拿大中华寺转载   

 


 

原颂:嘉瑟·戊初·东美
开示:顶果钦哲法王

 

  • Default
  •  



     

      (E) 禪定波罗密

     


     

    (29)

     


     

      知道透过以稳定“止”為基础的深度“观”,

     

      烦恼能够完全被降服,

     

      修持能够完全超越无色界 (72) 的禪定,

     

      乃是菩萨的修行。

     


     

      检视身、语、意,你将发现,意是三者中最重要的。如果你的心(意)彻底熟习止与观,你的身和语也将自然而然地随著你的心在解脱道上前进。

     

      至今為止,你的心如同一隻焦躁不安的猴子,一直追逐外界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以及追逐内在的念头和感受。但是,你却能够透过保持观照和警觉,来学习控制你的心。当你这麼做,你闻、思、修教法,把教法融入你的心。最后,你将远离贪、嗔和痴。

     


     

      卡拉•贡秋说:

     

      在初学者的心中,

     

      有明晰,却没有定力;

     

      為了阻止心被念头之风带走,

     

      用观照之绳把心系牢。

     


     

      為了获得稳固的禪定,留在一个远离令人分心的事物、静僻隐密的闭关处所的确有帮助。在止与观之中,观是最重要的,但没有修止的心,观就无法生起。在此,平息所有狂野的念头是重要的;这些念头不断地鼓动、混乱、制约你的心。这样的念头生起负面的情绪,结果你用语言和行為来表达负面情绪,便构成了痛苦之因。

     

      修止如同将一个提灯周围的玻璃窗关闭,如此一来,在其中的火焰才能稳定而明亮地散放光芒,免於受到风吹。修止和修观的方法有很多种,例如“九念住”(nine ways of settling the mind),以及大乘经典所解释的其他法门 (73)。所有这些法门都通达无上之证悟。非佛教的修道也提供了禪定的技巧,但它们不应该和佛教的法门混為一谈,因為它们没有通往相同的目标。非佛教的静思冥想并非以真正的证悟為目标,而是以耗尽四大元素、超越色相、证得无色界四空定之状态為究竟之目标。

     

      证得“止”的法门有两大类:一类法门使用禪定的对境;另一类法门则没有禪定的对境。在此,我将解释第一类的法门,藉由观想世尊佛陀為禪定的对境;相较於使用一般的物品做為禪定的对境,观想世尊佛陀带来更多的加持。

     

      採取大日如来(Buddha Vairocana)圆满七支座的坐姿——你的腿双盘呈金刚跏趺座,双手结定印(mudra of equanimity),肩膀提起,脊柱如一迭金币那般挺直,下巴微微内收,双眼稳定地注视鼻子前方的虚空,舌尖轻触上顎。如果你发现这个姿势难以维持,那麼至少要坐直,平衡地坐在一个适合的蒲团之上。避免身体向后或向一侧倾斜,或避免採取任何散漫的坐姿。

     

      让你的心自然而然地安定下来,观想释迎牟尼佛在你前方的虚空之中。他端坐在一个月轮之上,月轮之下有一朵莲花,莲花之下有一个由八隻无畏狮撑托的宝座。他的身体散放出金黄色的光芒。他的右手触碰靠近右膝盖附近的地面,採取“以大地為见证的手势”(74),左手结定印,握著一隻盛满甘露的托钵放在他的大腿之上。他採取双盘(75)的坐姿,身穿三法衣。他的身体庄严优美,具足佛之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随形好,头顶上有明显的肉髻(76),他的手掌和脚掌上有法轮的图案,双眉之间有一根长髮,如一个白色海螺般朝著逆时鐘方向捲曲。他的身体散放出无限的智慧光芒,充满整个宇宙。他在你正前方的虚空之中,怀著慈悲直直地注视著你。观想佛陀是活生生的,而不是用陶土或青铜所铸造、没有生命的一尊塑像,或一张平面的绘画。他身相的顏色和细节清晰且栩栩如生,但他不是一个实体,而且是透明如彩虹般。他不是由肌肉骨骼所组成,而是以诸佛空虚却明灿之无生智慧身来显现,充满慈悲与智慧。

     

      试著专注於一境地从事观想,尽可能清晰地观想所有的细节。拥有全然的信心,相信佛陀就在那裡。你要记住,佛陀永远伴随著拥有信心的人。观想佛陀时,所有散乱的念头都将平息。如此地把你的心专注於清晰而稳定的观想,即是“止”。

     

      為了让你的禪定愈来愈稳定,你需要去对治在禪修期间生起的不同烦恼和骚乱。如果你的心变得狂野,念头开始飞快地生起,阻挠你获得清晰的观想,那麼你要稍微往下注视鼻子前方的虚空,专注於下半部的观想。例如佛陀交盘的双腿、由八隻无畏狮撑托的宝座,以及莲花座。这麼做有助於减少掉举。

     

      如果你的心陷入昏沉、懈怠或呆滞的状态,把目光抬高,注视你面前的虚空,专注於上半部的观想。例如佛陀完美无瑕的椭圆形脸庞,他的双眼,以及眉心的毛髮。如此可以清除呆滞和昏沉感。

     

      只要你的心保持平衡,既不狂野,也不呆滞,你就应该把专注的焦点放在佛陀的心间——本初智慧秘密宝藏的吉祥结(eternal knot)(77)。如果你的观想尚不清晰,你要一再尝试,让观想更加清晰精确。如果你的观想清晰,那麼让你的心自然而然、不造作地专注在观想之上。

     

      专注於“佛陀就在你面前”这件事情,充满信心地相信他确实就在那裡。当你的观想变得更加稳定,念头出现的频率变得较少时,观想更多佛陀庄严身相的细节,仿佛你是一个技艺嫺熟的画师。观想佛陀面容的圆满坛城,双眼充满慈悲智慧地注视一切有情眾生,比例完美的鼻子和耳朵,他的笑容,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无量光芒,然后逐渐地扩展,观想他身体上半部和下半部的所有细节。这将使整个观想变得更加生动。

     

      当你的观想清晰,你的心寂静安寧时,把“止”的状态与“观”融合。首先,思量是谁、是什麼在觉知这个观想。你将觉察到是心在觉知这个观想。你也将瞭解到,你所观想的影像本身,事实上不是来到这个世界的佛陀,而是為了发展禪定而由你的心所创造的一个投射。

     

      心具有专注於一个对境的能力,但是当你去寻找心的时候,却无处可寻。如我们稍早所瞭解的,如果你向内去检视心,试著去找出它的位置,或辨别它的形状、顏色、形相,它从何处来,它现在於何处,或它往何处去,你将一无所获。询问知晓教法、拥有禪修觉受的人,看看是否有人曾经能够指出任何是“心”的事物。如同你永远无法找到一个能够被称為心的特定实体,你也永远无法找到一个被称為身体的特定实体。我们所谓的“身体”,纯粹是一个眾多元素的聚合物。我们用“堆”来形容大量的穀物;用“束”来形容大量的干稻草;用“群”来形容大量的人,但是就它们本身而言,没有一个是实体。同样的,被我们称之為身体的这个聚合物,如果你取走皮肤、肌肉、骨髓、骨骼和不同的器官,一旦它们全部被拆开,就没有任何你可以指称為“身体”的实体。

     

      事实上,在整个宇宙之中,所有各种现象的產生,都是特定因与缘暂时聚合的结果。你把现象视為真实存在的事物,仅仅是因為你没有好好地检视它们。事实上,它们完全没有坚实的、本俱的存在。

     

      当你清晰地瞭解到,你的身体、你所观想的佛陀及一切现象皆是心的展现,并瞭解心的本质是空,那麼毫不散乱地安住在这种对空性的了悟之中,不论是否念头打扰了这种了悟,都要保持观照。这即是所谓的“观”。如嘉瑟•东美所说的:

     

      所有现象都是自己的心;

     

      心本是超越概念二边。

     

      不被主客之二元见解而分心散乱,

     

      安住於一境,

     

      即所谓的圆满禪定。

     


     

      如此的止观双运,乃是圆满禪定波罗密之关键法门(78)。

     


     

      (72) 无色界状态是指: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。四无色状态相对应於四无色界的天眾透过止、但没有透过观的禪定而体验到的状态。

     

      (73) 在扎楚仁波切的论著《甘露宝瓶》(The Vase of Amerita)之中,包含了更详尽的、关於修止和修观的教法,并且摘录於附录三之中。

     

      (74) 佛陀在面对魔王摩罗的怀疑态度时,所做成的象徵性手势,以大地做為他累积无数生世的功德来準备获致证悟的见证。佛陀做出这个手势时,大地震动开啟,地神出现并宣扬佛陀之圆满无瑕。

     

      (75) 双盘象徵在遍在的空性之中,轮回与涅槃是一体的。

     

      (76) 肉髻或顶髻(ushnisha)是完全证悟之佛的大人相之一。在绘画和塑像之中,通常是一个髮髻大小的突起。事实上,这个突起从佛的头顶上升至无限虚空。但是,只有证得初地的菩萨才能看到它完整的长度。在《时轮金刚续》之中,顶髻对应於第六轮“天轮”(Sky Chakra):此轮无限地向上延伸,代表证悟之无限智慧。在大圆满的妥嘎法(thogal)之中,顶髻相对应於五色光和五色净土,在一个人的头上显现為报身证量的无限展现。

     

      (77) 在此提及的吉祥结(eternal knot)是指诸佛不变之本初智慧,而不是任何一个特定的、应该被观想的色相(例如一个吉祥结的绘画)。

     

      (78) 如同其他的波罗密,禪定波罗密也有三种:一般人修持的禪定,明辨禪定,以及佛之殊胜禪定。在这个教法之中,顶果•钦哲仁波切选择不去提及这三种禪定,但有个简短的摘要可见於附录三,摘录自雪谦•嘉察所著之《遍知者口传》(The Oral Transmission of the All-Knowing Ones)。